我和坐台女的那些事
“马歇尔计划”,这个被人所津津乐道的说法随着APEC的召开再度成为了热门词汇,而主角也从60多年前的美国变成了现在的中国,有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马歇尔计划2.0”之称。某种程度上,目前的中国同1945年二战刚结束的美国面临的和机遇窗口是类似的。事实上,从李克强荣获“高铁推销员”称号,再到习提出的“一带一”,中国的国家战略已开始转向“走出去”。
1945年,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讲有两大问题,一是它需要一个稳定的世界秩序,二是它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有效需求市场,否则美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将陷入衰退。从1945年到1955年美国没有花费什么气力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美国通过建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为世界秩序的重建提供了框架。第二个问题即为美国生产创造足够的世界有效市场,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也轻易地得到了解决,而且由此还成为欧洲的救世主。
二战结束后,大家普遍认为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重建并不需耗费过多,它们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殖民地,快速恢复其经济。然而到1947年这些地区的经济依然不见起色。1946年底到1947年初罕见的严寒袭击西欧,又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在不断增长的高失业率、因食品短缺导致的接连不断的以及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下,欧洲经济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到1947年,欧洲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并几乎看不到增长的迹象。农业生产是1938年水平的83%,工业生产为88%,出口总额则仅为59%。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而此时大多数陷入战争的国家的国库已被消耗殆尽了。在以上背景之下,马歇尔计划——一个旨在帮助美国的欧洲盟国恢复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的经济、同时遏止主义在欧洲的进一步扩张的计划,就正式出炉了。它的名字是“欧洲复兴计划”。因其主要提出者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事实上真正策划该计划的是美国国务院的众多官员,特别是威廉·克莱顿和乔治·凯南。
“马歇尔计划”在不同阶段其侧重点也有所调整,主要内容包括贷款、赠款、技术援助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计划实行的初期,即第一阶段,欧洲国家将援助资金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稳定社会和经济秩序;随后,在第二阶段中,欧洲国家将采购重点放在工业原料和制品,用以战后工农业体系的重建;第三阶段,在美国以及朝鲜战争爆发的双重压力下,“马歇尔计划”的大量资金开始用于重建欧洲军备,这也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据统计,截至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1.5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34亿美元用于输出原料和半制成品、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
在整个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1948.4.3-1952.6.30),美国共为其拨款131.5亿美元。而对西欧的全部援助中约有88亿美元用于采购货物,包括粮食、饲料、化肥等。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增速跌至谷底。但在马歇尔计划实施后,美国经济增速开始回升,1947-1960年间 P 年均增速保持在 3.4%,人均P从1734美元激增至3006美元,而同期美国的人口增长了69%。从西欧方面来看,据美国经济合作署1951年报告称,1951年12月31日,马歇尔计划宣告结束,英、法、意、西德四国获得全部援助的近60%。欧洲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47年的119亿美元上升到1951年的159亿美元,增长32.5%。西欧工业产量比计划实施前平均上升了30%以上,农业产量较战前提高10%。到1953年欧洲的贸易较之战前增长40%。(W. A. Brown and R. Opie: American Foreign Assistance,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1957, p. 181) 故此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对马歇尔计划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马歇尔援助是输血,它维持了软弱的西欧经济,并使欧洲经济具有促进其本身复兴的力量。(转引自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64页)
马歇尔计划为经济贸易结构和经济秩序的重建奠定了的基础。推动了西欧的联合,推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一体化。同时,马歇尔计划也为美欧的跨大西洋合作、美国援欧协约以及美国的两党支持这种协约奠定了基础和留下了遗产,从那以后,这个遗产一直在指导着美欧关系,并成为今天欧洲--大西洋经济一体化的指针。在经济层面,马歇尔计划实现了欧洲和美国的双赢。而此项计划在杜鲁门主义背景下的全球战略目的也颇受关注,有人指出其最终目标是把西欧联合成一体,共同抗衡苏联。对此,一些欧洲的家并不讳言。前联邦总理阿登纳在回忆录中说过:“美国的经济需要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面对世界主义的安全考虑出发和出于它自身的经济原因,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阿登纳回忆录》中译本第一卷第120页)[详细]
某种程度上,目前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同1945年二战刚结束的美国面临的和机遇窗口是类似的。当时美国拥有全球的最多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的48.5%,为法意德英日的4.5倍(也是二战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多高达3.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当时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业产能,二战中美国由中立到参战,成为“国家的兵工厂”。至1948年,美国工业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3.4%,世界出口总值的32.4%。而中国现在存在普遍的过剩产能,在500个主要产品产量中有220种居世界前列。
在另一方面,当时全球的是被战争重创的欧洲和亚洲两大完全瘫痪的经济体,特别是废墟上和日本,以及即将获得的但几乎是一穷二白的新兴民族国家区域。现在则是在2008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百废待兴的老欧洲、基础设施陈旧的美国和明显减速的发展中经济体,全球经济正处于无明显增长动力的垃圾时间状态,由于流动性减缩,今年可能还蕴含着再次下行的巨大风险。
亚洲开发银行2012年测算称,2010年到2020年,32个亚开行国需要基础设施投资8.22万亿美元,每年平均需投资8000亿美元。但这些需求面临着资金约束。仅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这一口径看,每年亚洲的建设资金缺口大约有600多亿美元。在去年10月初的APEC峰会上,中国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力推基建投资“走出去”,许以大规模金融配套安排,进而提出亚投行,可谓“一条龙”服务。
“新常态”下的世界经济有了更紧密的联系,而P全球占比超过13%的中国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APEC会议和“一带一”规划的双重利好鼓舞下,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呼声渐高。借助于历史上马歇尔计划的鼎鼎大名,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让国人肾上腺素上涌。简单说,就是富裕的外汇资产和资本输出开道,伴随着过剩的基建产能输出,以及中国自认业已成熟的高端技术、装备出海。运气好的话,人民币国际化也是能够提速的。这是一个符合想象的计划,不管有没有,两行、“一带一”是真实存在的,中国将成资本净输出国是真实存在的。亚投行和“一带一”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战略平台,前者携手金砖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后者成为这些资金流向的广大腹地。“一带一”腹地上的国家,或为结构亟须升级的发达国家,或为基础设施兴建无力的新兴市场,铁、公、电力、电网、通信以及港口等领域,确实是一个资本的需求敞口。QE退出之后,流动性缩减,中国资本输出的时机即使不是雪中送炭,至少也不讨嫌。做得好,这是双赢。对方输入资本完成产业和结构升级,中国在输出资本的过程中发展壮大高铁、核电等高端产业,也是升级。[详细]
谋求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正在与世界经济建立更多联系,进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各个层面的资本输出和企业“走出去”战略已经启动。有将这一过程与当年的马歇尔计划进行比较,无论如何,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观念合拍与市场需求。二战后美国作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有实力输出资本与项目,百废待兴的欧洲亟需建设。其次,投资、建设与贸易一起启动。第三,资金的使用非常有效。成立经济合作总署,划归的资金由所在国和经济合作总署共同管理。此举对美国消化产能有利,欧洲人将大多数来自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用于输入美国生产的商品。
中国实施资本输出和企业走出去要获得成功,上必须有共赢思维,而非过剩产能倾销;中国提供资金与技术,以人民币与当地货币进行结算,循环使用提升双方货币的信用;此外,投资银行或者复兴基金必须有严格的监管,在中方掌握主导权的前提下,涵盖各方利益的高效运作方式。[详细]
资料来源:环球网、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网站、、共识网、搜狐财经、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每经智库、《西安晚报》、《商报》等。
“真正的伟大的将领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斗,战役无非是一系列克服的困难而已。一个真正的将领土不论困难如何艰苦,都能够展现才华,转败为胜。”——马歇尔[详细]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