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考古发现 > 正文

【盗墓揭秘】揭秘武则天陵墓骇人一幕 盗墓士兵瞬间毙命

类别:考古发现 日期:2017-9-14 10:04:25 人气: 来源:

  若问起来历史上哪个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可以说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但却依然保存完好。

  在过去的1300多年里,光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几乎被搬空了,唐太的昭陵也被的所剩无几,康熙大帝甚至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不禁发问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免遭呢?

  当然,盗墓者要的是值钱的宝贝,难道是因为武则天墓里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品吗?而事实呢却恰恰相反,经过专家多年的探测考察,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大唐盛世时最值钱的宝贝。

  因此,这样丰富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各地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拿着工具前来刨上几下。其实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起,梁山就再也没消停过。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大军黄巢。这位臭名远扬的盐贩子率领几十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疯狂的地烧杀一番,等过足了瘾,他突然发现自己没什么事可干了。就在这时,有人悄悄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

  其实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寻宝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黄巢非常高兴,立即派出近40万士兵,进军梁山西侧开始挖掘。

  这些都是农民出身,对传统农业作业工具的运用熟练得很,没用多长时间,便将半座梁山铲平了,令人没想到的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黄巢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落荒而逃。

  事实上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简直愚蠢至极,他连乾陵是坐北朝南的都不知道。唐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通俗的说,他只是挖错了方向。

  那么第二个向乾陵伸出之手的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这个人仿佛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陵墓找乱子的。在乾陵之前就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事与愿违,他的理想在此止步。

  朝鲜籍中男年子在机场遭新型毒药VX毒杀,引起全球哗然。这类新型毒药和方式,古代有吗?当然有。

  与今天一样,在使用常规毒杀手段同时,古代犯罪也会千方百计地不断使用最新的手段,谋害对方,让时人难以发现,以逃避侦察和惩罚。如毒气、煤气、鸦片等方式,在历史上的相应时期,都被认为是神秘之毒,在当时都是新型毒药。

  被毒气所杀,古人称为“入井死”,这种毒气早期以墓穴、深井中多见,隋唐医家将之归为“杂毒”类。《诸病源候论·杂毒病诸候》中对这种毒气有记载,“入井冢墓毒瓦斯候”条称:“凡古井、冢及深坑阱中,多有毒瓦斯,不可辄入,五月、六月间最甚,以其郁气盛故也。”

  《太平广记·冢墓一》(卷第三百八十九)引《西京杂记》,西汉时,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时代魏襄王墓的时候,“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入井死”相当恐怖,盗墓者如果遇到就别想活着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如何回避?多采取“活口验”,让家畜等动物进去测试,没问题再进入墓穴。而在进入墓穴后,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毒吸入,现代则使用防盗面具。

  据唐《括地志》,晋永嘉年间,有人在盗齐桓公的墓时,“有气不得入”,这伙盗墓者对付“入井死”颇有经验,先把洞口打开,把毒死放出来,等过几天后,再牵了一条狗进去,过段时间看狗死了没有。觉得没有问题后,才进入墓穴,避免了“入井死”。

  这种“放气”、“活口验”在现代的考古、盗墓中都使用。如1950年代在发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时,在地宫入口墓门时,便从附近农家买了只大公鸡,先把鸡从开口中扔进去。发现鸡没有死,一直在扑腾,人才进去。如果有毒死或是其他暗器,公鸡首先是活不成的,这种人就能免去“井下死”。

  在实际操作中,亦与盗墓者一样,常用“活口验”检测毒气案:《诸病源候论·杂毒病诸候》称:“若事辄必须入者,先下鸡鸭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是有毒,便不可入”;《外台秘要》亦主张:“内生六畜等置中,若有毒,其物即死。”

  井下死的毒气(盗墓者则称为“墓毒”)是怎么产生的?原因至今并不十分清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下葬时,古人使用水银、药石等防腐原料所致,也可能是尸体分解后形成的。现在考古中已出现采集古墓气体的现象,但对毒气的成份有不同说法。

  “井下死”这种中毒现象,在古代较鲜见,但侦察难度大,如果盗墓者出于“黑吃黑”目的,谋害同伙,之推下盗洞即完成。但如果作为常规手段来,受限于条件,还是不大好办的。到明清时,毒气多了起来——煤气被运用于或他杀,尤其是古代的灭门犯罪,煤气是最理想的手法,而且容易隐蔽。

  煤气即一气化碳,现代已常握这种有毒气体的防范手段,但在古代,大家还是陌生的。《本草纲目》中对煤气中毒现象有记载:“人有中煤气毒者,昏瞀(mao)至死。”

  煤气中毒,在明清时的比较常见,因为当时京城人有条件烧煤的多了。明医学家张景岳对煤气中毒有详细观察和纪录,其在《景岳全书》称:“京师之煤气性尤烈,故每熏人,岁岁有之。而人不能避者,无他,亦以用之不得其法耳。夫京师地寒,房屋用纸密糊,人睡,煤多热其室内,惟其房之最小而最密者,最善害人。”

  张景岳还煤气中毒规律作了总结:“凡煤毒中人者,多在夜半之后,其气渐满,下及人鼻,则闭绝呼吸,昧然长逝。”

  古人防煤气中毒的方法是:“但于顶隔开留一窍,或子窗纸揭开数楞,则其气自透去,不能下满,可无虑矣。”而古代下毒者正是利用煤气时“人不知神不觉”的特点,将被害对象烧炉子的居住房间窗口封堵起来,不让其透气。

  煤气中毒而亡,在时比较明显,其尸体特征象:“其尸软而无伤。”尸斑、肌肉呈樱桃红,现代也是据此观察,作出结论的。

  现在来看,煤气是再普通不过的毒气了,现代已有更多新型的毒气,人类史上最先进、品种最多、毒性最大的毒气都出现了,如毒杀朝鲜男子的VX神经性毒气,由英国人在1952年首先发现的一种毒剂,是现代最致命的化学武器之一,它无色无味的油状液体,一旦接触到氧气就会变成气体,10毫克即,朝鲜籍男子即被此毒气。

  鸦片即罂粟,在早期并没有被视为毒物,到清朝才被利用。鸦片中毒多是急性中毒,易假死。据清王又槐增辑《补注洗冤录集证》:“若服多毒重,则身冷气绝,似乎已死。若肢体柔软,则脏腑之气尚在流通,实未死也,乃鸦片烈性醉迷之故耳。三,四日后,鸦片之气退尽,即活。”

  如果怀疑是鸦片中毒,开棺时最易分辨——看尸体不是背向上或侧身,就能知道个大概:“检服鸦片尸骨,伏则居多,侧者亦常常有之。平卧者甚少。盖因其人埋在土中,鸦片毒性退尽,仍服醒活,辗转棺中不能复出,久则真死矣。故其骨殖不伏即侧,实为服鸦片可救之确证也。”

  上海古玩鉴定交易中心是古玩收藏圈内最大最权威的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上百玩收藏爱好者的聚集地!广大古玩收藏爱好者学习、分享和交流古玩真知灼见的家园。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