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艾斯特莱雅
生活在珠海多年,你知道“拱北”为什么叫“拱北”吗?其实很多人对此都有。这段历史传奇,很多“老珠海”也未必都了解。
初期,“拱北”仅包括了将军山以南至澳门边境,桂花南以东至海边的小小区域。今天,拱北因为毗邻澳门,并有全国第一出入境口岸而闻名全国,拱北(街道办)辖区的面积也扩展到逾10平方公里。
然而,拱北之所以称为“拱北”,并不是因为这里位于关闸“拱门”以北,也不是因为有一座拱桥和毗邻北岭,各取一字。拱北海关为什么会叫“拱北海关”?海关与“拱北”有怎样的历史渊源?“拱北”原来指的是哪些地方?……解答这些问题,还要从130多年以前说起。
据《香山县志续编》记载,清末和解放前“拱北”一带属于香山(中山)县下恭镇(后更名为第七区)管辖,“镇区”以下为“村”。当时,“拱北”周边有“关闸”、“联安”、“高沙”、“北岭”、“白石”等古村。历史上,这一带以村命名,并不存在“拱北”这一统一称谓。1887年4月2日,经清允准,拱北海关的前身“拱北关”(洋关)正式成立,统辖澳门周边马骝洲税厂、前山税厂以及3个缉私卡,总关设在澳门。
“拱北关”命名并不像其他洋关(海关),设立在哪个通商口岸或地区,基本上就以当地地名或原常关税厂名命名。虽然拱北关总关设在澳门,但澳门已被葡萄牙人所窃踞,且拱北关实际业务主要在澳门外围,并不包括澳门。为此,“拱北关”必须另外命名。
当时,拱北关最主要的税厂是设在小马骝洲岛上的马骝洲税厂,这个小岛的就在今天十字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附近。当时这里还是一片海湾,叫“拱北湾”。之所以叫“拱北湾”是因为前山河以西的南屏、北山、湾仔所处的陆地,旧称“拱北岛”。
鉴于马骝洲税厂恰好位于拱北岛以南的拱北湾内。于是,“亲政”不满40天、年仅16岁的光绪御笔一挥,为这个海关命名为“拱北关”。根据《清实录》德光绪实录记载,光绪批复的奏折中提到:“二月辛巳(1887年3月17日)总理事务衙门奏……、澳门两处,现创设粤海分关。关在九龙湾,即名曰九龙关;澳门关设在拱北湾,即名曰拱北关,仍归粤海关监督并辖……允之。”
在中国历史上,由封建为一个海关命名,这是极为罕见的举动。这段历史的背后,除了拱北关的设立涉及国家主权和与列强之间的博弈,情况特殊而复杂,需由当时的最高决策层决断之外,也因为这个海关的命名与一般海关设在通商口岸,有现成地名可供定夺有所不同。当然,按照海关的命名习惯,“拱北关”也可以叫“马骝洲海关”,但在粤语中“马骝”就是猴子的意思,于是有人说,以猴子来命名一个海关,并由当时来命名,似乎很不体面。而“拱北”二字不仅与“拱北湾”地名契合,而且《论语》中有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寓意以德,就像北极星一样,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转。故以“拱北”命名,符合,而且显得大气庄重、寓意深刻,富有文化内涵。
据史料记载,拱北关成立后,设有两条边境缉私巡逻线:一条是前山边界线,从吉大、九洲、关闸、炮台山到白石为止;另一条是拱北边界线,从南屏、石角到湾仔、银坑为止。可见,当时关闸、高沙一带并不叫“拱北”,反而是南屏、湾仔、银坑一带,叫“拱北”(拱北岛)。
原本我们认为是拱北的地方以前不叫“拱北”,不叫拱北的地方反而叫“拱北”,了很多人的认知。那么,“拱北”这个地名,后来怎么就转移到了关闸一带呢?
解放前,拱北关的大多数业务都在小马骝洲办理,随着马骝洲水道的日益淤塞,以及建国后对进出澳门的货船实施“封仓管理”,即所载进出口货物一律在目的地或启运地海关办理监管征税手续,马骝洲海关机构已基本无业务办理。后于1953年3月被关闭撤销,拱北关的主要业务大多集中到了关闸陆。
20世纪30年代,从中山石岐到关闸的“岐关公”通车后,关闸陆口岸地位日益重要。因拱北关在关闸一带曾设有“三厂”哨所和“三厂支关”(后改为关闸支关)等机构,关闸一带也一度被称作“三厂”。
解放后,原在澳门的拱北关总关内迁到关闸。1951年3月,在关闸支关原址上,设立了拱北海关总关(当时叫拱北分关)。之后包括关闸村、高沙村以及周边一带,陆续兴建了海关旅客行李检、验货棚、办公楼、单身宿舍房、家属平房、饭堂、厨房、浴室等办公、生活用房。
就这样,拱北海关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不亚于当地村落的聚居区,关闸村以及周边地区也被“拱北海关”的名声所,人们也习惯于将关闸村以及周边的高沙、联安、围基等区域省略掉“海关”,直接称为“拱北”。而在另一头,由于河道淤积,原来的“拱北岛”、“拱北湾”也渐渐不复存在,“拱北”就成为了今天“拱北”地区的专用称呼。
1887年,清与葡萄牙签署《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清承认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及属澳之地”,换取葡萄牙答应鸦片“税厘并征”。一个国家的口岸堂而皇之地进口鸦片,这是一段不堪的历史。
光绪十三年(1887)6月4日《澳门地门宪报》颁布实施《查缉生洋药章程》,并自即日起协助中国抽收“洋药”(鸦片)税厘。澳门的进出口鸦片督理衙门,每天向拱北关报告在澳门上岸的生鸦片箱数和每天出口到中国内地的箱数,出口前必须先到督理衙门领取准照,向海关提供澳门承包商加工熬煮的详细资料。拱北关据此制定对民船运载鸦片往内地的管理和作业程序。准许商人按澳门鸦片督理衙门准照所列之鸦片重量到海关指定的银号缴纳所运鸦片的关税和厘金(每百斤箱鸦片关税为关平银30两,厘金为关平银80两)。商人持银号税款收据及准照向拱北关税务司申领一份列明鸦片重量和完纳税厘的“过关通行证”。鸦片运抵马骝洲和前山税厂,船主应呈递货物仓口单和税务司发给的证件。
21年(1932)岐关公建成后,始有客货汽车经关闸分卡进出澳门。24年(1935)总税务司署颁发《管理往来经过中国边境及在边境以内地区行驶汽车章程》,拱北关按照章程汽车所有人应申请登记,核发《汽车往来挂号簿》,每次进出时呈递载货清单,详细列明所载货和旅客行李,以便海关查验。
拱北关初建时条约通商口岸的海关,其职责限于管理经过的中国籍民船及其所载货物。清光绪十五年(1889)拱北关制订管理民船章程,经拱北关各税厂出入澳门的定期货船都应向海关请领《航行登记簿》和《武器携带证书》,经过税厂时向海关呈递舱口单,接受海关检查。
鸦片战争后,葡萄牙趁机占领澳门,封闭粤海关澳门总口,澳门成为鸦片走私。为鸦片走私,粤海关在澳门外围的拱北湾和前山河设立税厂鸦片。光绪十二年(1886年),总税务司赫德以落实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洋药(鸦片)税厘并征”政策为由,诱使清在澳门设立洋关,1887年4?月2日,税务司法来格(匈牙利人)到拱北接管了马骝洲、前山等常关税厂及其所属的3个缉私卡,成立拱北关。
后,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拱北海关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为适应新形势,1984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拱北海关升格为厅局级机构,拱北海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49年11月,解放军大军南下,石岐军管会发布接管拱北关命令,并派鲍康尧为军事特派员接管拱北关。1950年1月28日,拱北关更名为“拱北海关”。5月,原拱北关设在澳门的机构迁入内地。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国主义把持我国海关的局面,新生的拱北海关担负起国家经济大门的重任。
1993年2月28日,一名歹徒携带爆炸品经拱北口岸出境,在海关关员对其进行检查时,歹徒将手雷。海关关员为旅客与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周鑫全等5位关员英勇负伤。
参考史料:《拱北海关志》(1997年)、《拱北关史料集》(拱北海关志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珠澳关系史》(珠海出版社)、《中国海关通志》(方志出版社)、《澳门编年史》(广东人民出版社)、《粤港澳近代关系史》(广东人民出版社)、《光绪传》(人民出版社)、《香山县志续编》。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