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名人 > 正文

北大历史名人_百度知道

类别:历史名人 日期:2018-6-13 9:49:17 人气: 来源:

  中国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举起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发起组,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后被选为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会总。在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战争后期,执行国际,放弃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蒋介石为首的的进攻采取退让政策,犯了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线错误,使遭到失败。1927年,在“八七”会议上被撤消总职务。其后,他错误,对前途悲观失望,接受国际托洛茨基派的观点,要求中央接受托派线,即城市为中心的国民会议运动和工人运动,反对农村武装斗争,并在进行活动,组织托派组织。1929年11月,被出中国。12月,与彭述之等81人发表《我们的意见书》,中国和红军。同时,在上海建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宣传托派观点。1932年,在上海淞沪会战中,支持抗战,蒋介石,被。1937年8月出狱,国共合作和领导抗日,与托派中央,在武汉联络人士和抗日军队,试图组织“不拥国、不阿共”的第三。1938年,被王明、康生为日本间谍,从此与彻底。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近代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初任绍兴中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次年任大学校长。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博士荣誉学位。在1924、1926年中国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1927年,除任中央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常务委员、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保障同盟,被推为副。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1940年3月5日在病逝。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旨。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育体制。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科学。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2.他的“思想,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主义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回国,任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防参议会”,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后去。1954年,任“光复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入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的意义》)辛亥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字守常,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1916年5月回国,在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8年任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的道。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19年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1920年3月与前来的国际远东局局长魏金斯基和马迈耶夫等商谈建立中国问题。10月成立小组。11月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部分部主任,在京奉、京汉、京海等铁开展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商谈“振兴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1923年6月出席“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和改组委员。参与筹备“一大”。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一大”五人团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执行部组织部长。6月率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国际“五大”。11月返回,发动群众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与赵世炎等在京组织“沪案雪耻会”,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领导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被段祺瑞。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28日在英勇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进步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述评30余篇。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后因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ABC》、《中国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1931年,的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大批作家宣言》;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宣言》;5月,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营救被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广州等地。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1940年,新疆的者盛世才面目日益显露,茅盾于

  4月底离开新疆,经、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区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茅盾等在中国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庆。1943年8月起,长篇《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金征文。

  3月离开重庆,经广州、,5月到达上海。主编《文联》;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的活动。在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线》《认清国情》等。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蒋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保障会,揭露;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切实保障》等文章。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这次访问,著有《苏联录》、《杂谈苏联》两部书。这时,发动内战,愈加地实行,茅盾于1947年末再赴。

  中华人民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

  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以及长篇《锻炼》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19岁留学日本,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从章太炎治“小学”。1913年始,先后任

  高等师范、大学教授。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杂感,力主“文学”,成为“随感录”的重要作者。“五四”后,任师大国文系主任,参加语丝社,并致力于音韵学研究,从事文字工.1928年任北平大学中文系主任。有音韵学和辞书等著述多种。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时曾任军文书。后写过旧体小说。

  1917年成为《新青年》重要撰稿人,是新文化运动的者之一。1920年赴欧留学,研究音韵学。

  这是新文学史上两位热闹的人。新文学肇始,最需要反响———特别是来自“反”的那一方面的“响儿”,苦于一时不见,两位就商量着制造

  艺术的意思。钱玄同能假扮“王敬轩”,因为他 旧学问根底太深,他与陈独秀、胡适同为“五四

  三杰,但他很少写文章,只发表一些通信,对陈、胡表示赞同,以他名教授的名效应,已经足够有分量了。他还提出一些激进主张,如废汉字等,反对者只顾反对这个,结果别的新思想也就顺利

  博士胡适所,遂弃教授之职到欧洲苦苦当了五年多留学生,考得一个法国博士回来,接着当 他的教授。

  钱玄同和刘半农都是性情中人,写文章倒在其次,虽然都是散文大家。钱玄同“述而不作”,深入思考,提供观点,鼓励别人写作,自己很少

  动手,甚至授课都不写讲义,只做图表。刘半农兴趣广泛,无所不能,写诗,翻译,搜集民谣,校点古籍,考古,谈音乐,还有摄影。两位都没有活到很大岁数,刘死时四十三岁,钱死时五十二岁。他们晚年,都曾被讥为“没落”,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两位作为“五四”代表人物,一

  直的是文化立场。另外他们都是“业余作家”各自有其专业,而且都是绝学。钱玄同集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传人于一身,是和小学大师;刘半农是实验语音学专家,他们不过是

  继续从事其学问研究而已。刘半农往绥远调查方言,为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去世,乃是以身殉职。钱玄同最后抱病为故友刘师培编辑遗著,死而后已。若两先生者,无愧“文章”一语了。

  本文由325棋牌 (www.325games.com)整理发布 推荐阅读325游戏 (www.325qp.net)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