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上的今日 > 正文

《戈壁滩上的绿色梦想》之《一棵树——梦想的起源

类别:历史上的今日 日期:2019-11-12 5:58:58 人气: 来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首提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习同志为核心的随后在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上密集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部署,频次之密、推进力度之大、取得成效之多,前所未有。

  新发展的形成源于习长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穿在习的生态文明思想中。俯瞰中国生态版图,一片林海恰是践行总新发展的印证,它就是“塞罕坝”。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是历史上“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的开围放垦加上山火不断,到解放初期,这里的原始森林已变为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1962年,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务林人战风沙、斗严寒、抗干旱,营造今天的百万亩人工林海。57年后的今天,高岭之美浩荡重现。

  在最北、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一棵树如何绿色长城?探寻答案,从今天起承德台推出四篇系列报道:《戈壁滩上的绿色梦想》,今天推出第一篇:《一棵树——梦想的起源》。

  “生态还是个短板。我们期望蓝天白云、洁净的水、新鲜的空气,这些都是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绿化很重要,要建立绿色屏障。人们都应该生活在绿荫之中,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习总2017年3月29号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上的声音,在塞罕坝听到回响。

  这里有林地面积112万亩,相当于10万5千个标准足球场连成一片;林木总蓄积量1012万立方米,需要11个“水立方”才能装下——塞罕坝,这个名字,因为一个林场和它孕育的人工绿海,57年来被几代人铭记。

  行走在几代人守护的塞罕坝机械林场里,脚下踩的是几十年厚厚的松毛,地毯般蓬松、可靠;头顶是半个世纪的大树,枝叶交错,低头还有高不过膝盖的三五年小苗。满眼深绿、浅绿,劈头盖脸、漫山遍野的绿,但林场老干部张省会告诉你,这绿并不是天经地义。“我1958年来到林场,我在亮马台待了四五年,就在那干活,以前一年一光,烧得溜光溜光的。没事就点荒,那会儿没人管,哪都给你点火,点就点了。”

  塞罕坝的命运从“一棵树”开始转变。1962年2月,林业部作出了建设部属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决定。24个省市区、19所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加上周边地区工人组成的369人的建设大军开赴塞罕坝。

  今年82岁刘育红在她26岁的时候跟随毕业分配到林场工作的丈夫来到塞罕坝,成为第一代林场人。当初那个烫着时髦卷发的年轻媳妇,从家乡广阔富饶的东北平原踏上不毛之地的塞罕坝时,她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往坝上来的那天,正是白毛风,那风呜呜的,我说穆师傅这天咋啦,见不着太阳?他说总这样。住的房子是干打垒,自己盖的。那时我们的思想是‘先治坡、后治窝’,住那么艰苦的地方,吃莜面。外面有蛇进来啦,狼外边叫唤。那时候苦也不觉得苦,累也不觉得累。一心把塞罕坝建设好了。”

  在一没经验、二没技术的情况下,凭借一腔热情和对梦想的无限忠诚,第一代林场人开始上坝造林。转眼1963年的春天来了,但春天带给他们的却是黑漆漆的。这一年,大家精心造的1000亩林成活率却不足20%。

  1956年上坝的张效中老人,当时负责苗木的运输,由于当时栽种的没有本地苗木,全部都是从外地苗圃调运的,要经过水和公将近7、8天的长途运输,苗子很容易发生伤热和失水的情况。“苗子本身就有问题了,你非得要去埋去,那叫死苗上山,它怎么能活呢?”

  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之后,林场决定自己育苗,栽植本地苗子提高成活率,同时加快对造林机械的,1965年4月末,林场120名干部职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决心在马蹄坑这一精心挑选的场地进行最后的决战。当时亲自参加马蹄坑会战的张老人和陈木东老人回忆起那场战役依然是历历在目:“咱造林没开始呢,先上山,用那个木头搭个窝棚,底下太湿了就用点小木干铺上草就睡这个。”“男的女的都睡窝棚,不回厂部,等第二天早上起来,被子上还有一层薄薄的小雪花,从窝棚缝隙飘进来的。”

  事明,每一个林场人都住了,20天后,植上的树苗放叶率达96.6%,马蹄坑决战后,塞罕坝造林全面开始。

  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说:“马蹄坑造林的成功,不仅仅是体现技术上的一种突破,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一种坚定。机械造林突破了高寒禁区,是国内外没有成功经验的情况下,完成的突破性进展,由此吹响了全场干部职工向荒原进军的号角。”

  一棵树的长成,被寄予前所未有的厚望。习总指出,“我们必须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党的以来,塞罕坝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80%,塞罕坝人开始二次创业,在机械设备用不上的陡峭坡地开展攻坚造林,用肩扛、马拉、驴驮等原始方式送苗、育苗、植树造林,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塞罕坝林场副场长张向忠说,塞罕坝的森林每年氧气可供199万多人呼吸一年之用。“林业生态效率是第一位的,塞罕坝这个地理就处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流沙丘刮起来,离才不到200公里,林业本来就有阻风功能,沙子刮不起来,自然这个沙子就刮不到去。第二个塞罕坝本身就处在两河之源,辽河、滦河之源,所以也是水源涵养区之一,生态极为重要。”

  57年矢志不渝,一张蓝图绘到底。少年双鬓染白,当年手植的小树,如今刚刚长成。都说“十年树木”,圣洁神艾斯特莱雅在塞罕坝,功成不必在我、树木岂止十年。美丽高岭上,荒原变林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