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考古发现 > 正文

研究发现:人类居住史超过4000年

类别:考古发现 日期:2019-3-9 20:11:31 人气: 来源:

  之老人在最新出版的《考古录》一书中,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经发掘,大地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已在4000年以上。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在《考古录》序言里这样评价,《考古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历史上第一部探索考古发现和发掘的书。

  之,今年82岁,是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会员、省文物考古学会首届理事、市文史研究会会员等。1959年学习文物考古,并一直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990年退休后仍对考古工作乐此不疲。出版《纪晓岚遗物丛考》《狮城探秘》《考古录》三部考古著作,合计百余万字。

  在大地,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已有4000年以上,这是一位82岁的老人,在他的新作《考古录》一书中记录的信息。有哪些证明这一结论?让我们走进之老人的生活,听听他“文物考古之旅”的历程。

  之1947年在河间参加工作,1959年在天津接受了专业的文物考古培训。1976年他从泊头调到,从事文物管理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将自己的一生与这片土地上的文物考古工作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之说,从20世纪后期的考古发现得知,在大地,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已在4000年以上,说明先人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已经定居下来,繁衍生息,绵延不断。

  这篇《报告》就收录在之最新出版的考古丛书《考古录》里,该书(上、下册)共40余万字,分5卷。这套书是之“文物考古之旅”系列作品的第三部,专门介绍和探索了全市境内在20世纪发现的历代遗存,其中包括古代遗址、古代墓葬、古代建筑、窖藏文物以及征集、捐献、拣选、收购和在地面采集的历代文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套书可以说是对20世纪地区探索古老文化的“小结”。

  谈起大地有人类居住历史达4000多年的发掘过程,之回忆,1986年,在今任丘市哑叭庄西北1.5公里处的荒地上,有人发现了磨制石器和磨光陶片,随即报告市文化局,又逐级省文物局。经调查后认定,该地区有进行发掘的必要。

  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研究所和地区文物管理所组队,于1989年春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1990年夏、秋两季继续发掘,根据出土器物分析,哑叭庄遗址距今4000年-3000年。

  1992年,省文物研究所与地区文物管理所共同发表《省任丘市哑叭庄遗址发掘报告》。

  其实,在大地上,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应该可以追溯得更远。1987年,黄骅北郊采集到数十件“细石器”。随后,之又到现场进行调查,并进行采集,前后采集“细石器”100余件。

  经过仔细观察,之发现这些“细石器”与1963年陕西省朔县峙峪发现的细石器类似。为了进一步认证,之专程带着石器进京,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家安志敏进行鉴定。安志敏对之提出地区存在历史较早的文物遗存观点表示赞同,并先后到黄骅考察、发掘。随后,在国家学术核心期刊《考古》上发表文章《黄骅发现的细石器》。根据这些,安志敏认定,大地有人类居住历史应该追溯至万年左右。

  之在大地历史“车辙”里“走”了数十年,这所有的成绩都离不开之对考古工作的执著和认真。

  上海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涛在《考男人冬泳 打一食品古录》序言写道:“考古,考古,就是挖土,不挖土不叫考古”。一个考古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就,必须常年在外从事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之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很认真。

  据之讲述,上世纪60年代,他正对考古。一次,之提出要去阜城县(相距55公里)调查一处汉代古城遗址,当时正赶上之父亲(当年82岁)身体不适。但父亲没有阻拦,而是毅然支持。之怀着对父亲歉疚的心情踏上了火车,当抵达到东光站时,天上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即使赶到遗址,恐怕也早被大雪覆盖,也不会有任何结果。”想到这里,之调转方向,回家了。

  到家后,住对屋的大嫂对之说,他父亲在屋子里摔倒,被她发现扶了起来。“父亲一直没有提及此事,但我发现了父亲脸上的淤伤。”之说,就是那个冬季,父亲一病不起。这件事成了之文物考古之旅起航之际的一首出征进行曲,一直激励着他。

  1976年,之和省派考古工作人员一起调查肃宁汉代武垣古城。到遗址后,突然刮起了大风。“风、土混在一起,吹得我们勉强睁开眼。”之说,风越来越大,差不多有七八级的样子。但为了搞清古城墙的周长和现存高、宽数据,之眼睛眯成一道缝,勉强记录数据,省考古工作人员进行测量。之不提改日或休息,他们也不好意思说,就这样一直了两天,才把所有数据搞清楚。

  1977年,之在南皮搞调查,时值酷暑,为赶之热得满头大汗。回到招待所后,先用凉水毛巾擦脸,汗立刻顶了回去。晚上写调查记录时,之感到头有点晕,浑身难受,但一直。写一段,躺一会;再写一段,再躺一会反复多次,最终写完。

  出版《纪晓岚遗物丛考》时,之每次出行调查都写日记记录。这里面有无果的辛酸,也有收获的喜悦。

  1986年,之开始搜寻纪氏遗物。2001年,之第二次大面积搜寻纪晓岚遗物再次进京,住在了一家小旅馆。有一次,之搜寻到不少关于纪晓岚的资料,心里非常高兴。晚上回到旅馆后,他买了一瓶啤酒、一根黄瓜、一袋方便面,为自己开了一次庆功宴。

  《考古录》问世,为今人、后代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之前,之还出版了《纪晓岚遗物丛考》《狮城探秘》两部考古书籍。三部书籍合成“文物考古之旅三部曲”,共计百余万字。这些都是在他退休之后完成的。

  2004年,之出版30余万字的《纪晓岚遗物丛考》,收录了有关纪晓岚的鲜为人知的多种珍贵文物图片资料,对其遗迹、遗物作了详细介绍和考证;2008年,之出版30余万字的《狮城探秘》,对的历史沿革、周围郡县及古城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考证,对铁狮子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为了完成自己这浩大的“工程”,这些年来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更令人的是,“文物考古之旅三部曲”是之自己坐在电脑前用“全拼”写作,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的。

  出版之前,还有道工序,校对。之的夫人卢玉芬指着餐桌说,他每天要在这里坐上10多个小时,除了吃饭时间就是在这里校对。

  就这样,之戴着眼镜,趴在桌子上,用手指点着,一个字一个字校对。有时夜深了,为了不打扰妻子休息,之校对完就在书房的小床上休息。

  之知道妻子疼惜自己,在《考古录》后记里之提到尤其感谢夫人卢玉芬在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

  “文物考古之旅三部曲”是之20年前即已埋在心底的夙愿,经过20多年的苦心付出,他终于完成心愿。对此,这位老人以“这是一个应尽的一点义务”来予以“总结”。

  但在这“一点义务”里,却包含了这位老人为之奋斗一生的对文物考古工作的热爱和忧虑。之说,一个地方,应该有这样一些文物考古方面的读物,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全新的我们要面对,古老的我们也要铭记,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就更需要有更多人能沉下心来打捞、梳理那些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让人们能够清晰地明了自身的“根”在哪里,更多明了这片土地的。(记者于海宁)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