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选廉 景甜抗战陪都秘闻_军事/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庆从一个“僻处西陲”的城市一跃而成为与伦敦、、莫斯科三大名城齐名于世界版图,那是因为重庆界反斗争中曾改变了世界格局。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不了解“二战”中的重庆,就不可能完全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诚然,在陪都的历史长河中还隐藏着众多鲜为人知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庆从一个“僻处西陲”的城市一跃而成为与伦敦、、莫 斯科三大名城齐名于世界版图,那是因为重庆界反斗争中曾改变了世界格 局。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不了解“二战”中的重庆,就不可能完全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 史。诚然,在陪都的历史长河中还隐藏着众多鲜为人知的事—— 抗战陪都秘闻 半个世纪后首度 文/常云平 蒋介石批准了中央大学校长的一份 高校大迁移奠定了陪都基石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地轰炸我高等学府,中国的文化教育遭受了空前。 史书载: “战前 108 所专科以上学校,总计受战争影响而不能在原地开学者有 98 所之多,占 总数的 87%,其未尽迁移者仅 14 所。受影响之学校校舍设备或受敌人强占或摧毁,其损失 可计着约达 4000 万元。 ”为了保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脉,1937 年 7 月中旬,当时号称“中 国学府之最” 的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向蒋介石将东南沿海几所主要大学和科研机构迁至 重庆,并获得蒋的批准。 “8·13”全面抗战爆发后,罗家伦即催师生返校,旋即迁往重庆。 中大的内迁得到四川省、民生轮船公司、重庆大学等单位的相助,切实解决了中大 迁渝的地皮、运输和校舍问题,使中央大学得以于 1937 年 10 月中旬迅速迁至重庆开学。紧 迫的民族危机将处于起步阶段的重庆高等教育推到了历史前台, 从而拉开了中国教育史上蔚 为壮观的教育中心由东向西的大迁移,整个抗战期间各地高校至重庆落户的多达 40 所,形 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 据罗家伦回忆: “我们这次搬家,或者可以说是较有计划有组织的,几千个人,几千大 箱东西,浩浩荡荡地西上,于不知不觉中,竟做了国府为主持长期抗战而奠定陪都的前驱。 这次搬来的东西,有极笨重的,有很精致的,还有拆了飞机 3 架(供工程教学之用) , 好的死尸 24 具(医学院解剖之用) 。足见其迁校之完整。2 年后,中大农学院饲养的供实验 之用的马牛羊鸡犬豕等也辗转运抵重庆。 ”罗家伦说 : “我见到他们,就像异地见到久别重 逢的老友一样,我的热泪也不禁夺眶而出了。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 苓半开玩笑地对罗家伦说: “抗战使得南开和中大都鸡犬不留。我们南开是被敌机炸得鸡犬 不留,而你们中大则是迁得鸡犬不留。 ”从而留下了中国教育史上两个“鸡犬不留”的轶闻。 韩国党成立于綦江并拥有最早的武装力量 金九永志不忘重庆人 韩国临时 1919 年 4 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长期旅居中国的从事反日活动 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它西迁至重庆继续其生涯,旅居重庆 8 年。 1939 年 8 月,在重庆綦江县城召开了“七党统一会议” ,出席会议的七党有:韩国国民 党、韩国党、朝鲜民族党、朝鲜民族解放同盟、朝鲜青年前卫同盟、朝鲜党、 朝鲜无主义者同盟等。 但此次统一问题由于各党各派的差异而未能整合。 1940 年 5 月,韩国首领金九、严大卫,朝鲜领导人李青天、崔东旰,韩国党代表赵素 昂等再次綦江商讨统一问题。 三方达成了以完全光复国土主权, 建立大韩为旨的 新的韩国党。韩国党成立后,重新组织了第十五届,由金九任。从此,金 九以临时名义进行的反日运动获得了国民的有力支持。 早在 1937 年 3 月,金九代表韩国临时向中国提出了在中国建立韩国光复军的 要求,获得国民批准。1940 年 9 月 17 日,临时在重庆嘉陵宾馆隆重举行了韩国光 复军司令部成立盛典。 国民将东北的游击队编入光复军, 中队中的朝鲜将士也 转入光复军。光复军的成立与壮大,使韩国临时为之一振,有了武力凭借,使之在国际 上的地位得到加强。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 旅居重庆 8 年之久的韩国临时全体以朝鲜运动参 加者的身份于 1945 年 11 月 5 日上午 9 时分乘两架飞机回国。 金九在告别送行的人群时, 依 依惜别, 对重庆人民给予的支持表达了他永志不忘的感激之情: “尤以最近抗战八年来, 敝国临时随国府迁渝,举凡借拨政舍、供应军备,以及维持生活,均荷于经济百度 艰窘之秋,慨为河润。 ” 重庆首倡结成反同盟,罗斯福总统大为赞许 重庆跻身国际名城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美国被推至战争前沿, 美国首先希望中国大量牵制和消灭日本的有 生军队力量, 支持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战斗, 同时希望中国成为配合美军对日军和日本本土进 攻的战略; 战后又把中国作为遏制苏联向东方扩张的缓冲地带, 故而为了实现美国 的军事目标,罗斯福总统开始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国争取大国地位,1941 年 12 月 9 日, 国民在对日作战 4 年之后, 正式于重庆宣布对日宣战。 接着又宣布对、 意大利宣战。 这既然是抗战以来中国其既定对日战略与对外方针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世界反法 西斯共同的义举。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中国在重庆首倡世界反联合起来, 建立统一的军队指 挥机构与联合战线共同战斗, 直至德意日完全崩溃为止。 在中国的斡旋之下, 1941 年 12 月 23 日下午 4 时, 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曾家岩蒋介石的官邸正式召开。 会 议经过长时间的、磋商后,达成了中美英三国的联合行动的协议,正式结成三队同 盟, 对整个世界反尤其是亚太地区战局的影响至关重要, 所以说重庆改变了世界 的新格局一点也不言过。 12 月 31 日,鉴于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罗斯福总统在重庆成立同盟国中国战区司 令部。从此,中华民族界上的地位大大提高,而重庆的军队地位则更向前迈进一大步。 故而次年 1 月 1 日反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以前,鉴于中国地位的重要,罗 斯福总统手定的顺序初稿前四名是:美国、中国、英国、苏联。由于苏英的反对,最后罗斯 福改为美、英、苏、中,而其他国家则按英文字母排列。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反 四强基本形成。重庆也成为与、伦敦、莫斯科并驾齐驱的国际名城。这是中国 人民对世界反战争的卓越贡献,也是重庆人民的骄傲。以后,美英和其他国家陆续宣 布废除以前与中国签订的。 三峡工程曾于 1946 年 6 月 1 日动工,国民无力营建 “萨凡奇计划”胎死腹中 大规模开发长江水利工程,为中国脱贫致富铺平能源之。 1937 年冬,国民国防设计委员会派员到三峡地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实地查勘测量 之后,提交了《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 ,提出了在黄陵庙和葛洲坝修建三峡拦河大 坝的。但由于当时的中国的经济能力及日寇的入侵而搁置。 抗战后期,有学者认为战后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的电力。据此,美国经济学家潘绥 中国大规模开发长江三峡水电资源,并提出了构建计划和资金筹措的设想。1944 年 5 月, 资源委员副主任钱昌照电邀世界著名水电工程专家、 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来 华查勘长江水利资源。 9 月, 萨凡奇在实地查考了三峡地质状况后, 向资源委员会提交了 《扬 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 (即萨凡奇计划) 。计划具体规划了建设三峡水电工程的方案,工程 造价,综合效益,中美技术合作等项目,提出了以水利发电为中心,发扬防洪、灌溉、航运、 城市及工业供水、旅游等多项效益的。 萨凡奇计划三峡水利工程共安装 11 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 96 座及 2 千瓦的厂用发电机 4 座;总装机容量为 1064 万千瓦,年发电量 817 亿度。另外,三峡水库可蓄水 170 亿立方, 可预防长江特大洪水并使中下游 6000 万亩良田得到灌溉, 长江上游航道可获得根本性改善, 万吨巨轮可自上海直航重庆, 货物运输可比 1936 年增加 36 倍。 该计划估算该项工程总造价 近 10 亿美元。 萨凡奇计划全面论证了三峡工程的可行性, 引起国民高度重视, 朝野顿感欢欣 鼓舞,称之为“萨凡奇计划旋风” 。 抗战胜利后,三峡工程的筹建工作便步履蹒跚地开展起来。1945 年 5 月,由资源委员 会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组成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 ,8 月,工程计划团、 三峡勘测处相继成立。11 月 21 日,中美三峡水电开发合约在美国签字。1946 年 3 月,双方 正式签署了三峡拦河大坝的设计合同。据此,萨凡奇于 4 月份再度考察三峡工程,提出了在 石牌至南津关之间择适宜者筑坝。 并称三峡工程 “非仅关系中国之繁荣, 为中国所重视, 实则乃一国际性之伟大工程” 。1946 年,在全国上下一片“三峡热”的欢呼声中,国民 宣布三峡水电工程将于 6 月 1 日正式开工。 然而,此时的国民心系内战,经济濒于崩溃,财政极度困窘,已根本无力进行三峡 工程的营建,1947 年 5 月,国民宣布停止对三峡工程的拨款。这样的筹建历时两年, 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关注的三峡工程在下胎死腹中。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