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 正文

品味经典|这部优秀国产战争片有助于理解的军事思想

类别:军事历史 日期:2018-7-23 9:24:56 人气: 来源:

  从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起,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一直有一种由组织的地主武装,这就是的“还乡团”。每当的军队撤离了土地,那片土地上曾经的老百姓们便会及其手下的地主武装们的,割耳、、铡杀、吊死甚至,可谓是。仅以纸房区李家营一村为例,就被了足足七十多人。

  在以长征或抗战为背景的相关影视作品中,由于更多着墨于撤离苏区后红军的行动,因此对当时的苏区并没有过多涉及;而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影片里,当各大野战军回到当年苏区时,才终于听到了老百姓们的哭诉。

  终于来到大别山的和面对着只有一个老人和孙女的破屋时,问大人们都去哪里了,这时老人说:“……都叫他们了。你们来一回,走一回。你们每走一回,乡亲们都要遭一回殃啊。”

  在我们时常看到的题材电影里,有一大部分都是史相关,如《》《建党伟业》《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甚至包括《长征》也是开会、讨论的部分多于战争。战争片相对较少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成本问题,需要特效和大场面;二是细节问题,要把一场战争讲明白比较困难,需要对、地理等多方面的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大转折》两部曲、《大决战》三部曲和《大进军》四部曲便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了,而《大决战》三部曲更是可称得上国产战争片的巅峰之作。今天我们来谈鲁西南战役和大别山战役,自然先聊一聊《大转折》。事实上,上述的这些战争片的优点之一就是好比沙盘演练,当我们看着史料难以想象当年的真实战况时,影片以力求真实的态度还原了重要战役。

  这些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思想和的思想的关系。我们常说思想并不等同于的思想,以各大战役为例,在部署着战略举措,而真正将战略实施成现实的,则是在前方的刘邓、陈粟、陈谢、林罗等。没有的大局部署,这些人也不会有确切的战略目标;而同样没有这些人的最终执行,的军事思想也只会是一纸空文。因此我们说,是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与此同时,思想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影片《大转折》开头,说的不是鲁西南战役的部署,也不是挺进大别山的设想,而是在雨中一行人“仓皇而逃”(胡南电文语),离开了延安,这时胡南攻占了延安。

  对不太了解历史的观众来说,这一幕似乎是在有意表现的,但据当时随军的龚选舞后来回忆说:“……发现这个名声极大而神秘性更高的城市(延安)已是人去楼空,既无可访之人,亦乏可述之事。才住了两天,大家便觉得无聊。”

  《年谱》(1893-1949)里记载了于1947年3月19日说的话:“蒋胡急于进攻延安,正表示当前处于极端困难情况之下(军事、经济、上极大困难),是为着振奋并借以团结内部所采取的一种行动。我们失去延安虽有些损失,但中外人民和人士,特别是在退出临沂、鲁中胜利之后,不会因为退出延安对我信心。而我们若能将胡敌大部吸引在陕甘宁而加以打击消灭,这正便利与其他解放区打击和消灭敌人,恢复失地。”

  由此可见,等人此举正是诱敌深入,以牵制住胡南在陕甘宁的大部队,给中原地区的造就有利条件。正所谓战术战役是给战略服务的,有全局观,才能有所斩断和。而在此前一天,就提出了著名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十六字方针。

  相比于在战略上的眼光,就显得有些“笨拙”了。影片一进入主线剧情时,出现的就是面对王敬九的战术,当他面对“七个旅,一字排开”的一字长蛇阵沉思、以为对方有什么后招时,却完全没有想到,这只是王敬九不知如何排兵布阵时的阵法罢了。

  “一字长蛇阵”的主要精髓是“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此中则首尾俱至”,看似无懈可击,实则这只能作为战术部署,决不能作为战略部署,然而却在沿几座城市布了此阵,最终必然落得个或被掐头去尾、或被斩成数截的。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只能沿着大城市和铁部署兵力,因为乡野山村和广袤土地上完全不受控制,而那些地方恰恰是土地最猛烈的地方,淮海战役之所以说是小推车推出来的,原因恰恰在此。

  相比于的不知变通,这边则会时刻根据形势而改变,片中便多次出现和面对着地图分析一通、再根据前线情报最终“把命令改一下”的情况。

  从《大转折》中也能看出来,电影几乎是将落到实处的每场战役还原出来并因此表现出各方的用兵能力。有正面敌人时刻小调整的刘邓大军,也有后方进行大战略调控的。因此,影片分成了上下两部,上部被叫做《鏖战鲁西南》,下部则被称之为《挺进大别山》,这两部是一脉相承却又截然不同的。

  那时,中央认为解放战争已经到了可以进行的时候了,因此抓住机遇实行从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就显得十分紧要了。此时根据蒋介石的兵力集中在陕北和山东的特点,准备实行砍断“哑铃”的手段,先出鲁西南,将处在这两个战场中间的守备薄弱的鲁西南一举拿下。等拿下鲁西南后,便可挺进中原、直插大别山,建立大别山根据地。

  影片开头,这样说:“蒋介石用的哑铃战术,刘邓一过河,就砍断了他的哑铃把子。中央在陕北与敌周旋,可是决胜却在千里之外。”

  正如于1963年在《千里跃进大别山》里回忆的那样:“我军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恰恰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战略目的。”

  那篇《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紧接着这么说:“应当采取怎样的进攻样式?毛,进军大别山,不能象北伐时期那样逐城逐地推进,而必须采取跃进的进攻样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以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从这一段我们能看出来,为何鲁西南战役和大别山战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战役。因为鲁西南战役是依托于解放区的战役;而就如同说的那样,挺进大别山就得“下决心不要后方”,可以说是孤军奋进,直捣敌人,二者截然不同。

  也因此《大转折》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名为《鏖战鲁西南》,下部则被称之为《挺进大别山》,划分清晰。通过片名出现时的背景画面也能感受到,前者是斗志昂扬,后者则是艰苦跋涉。

  片中,由于辎重太多,刘邓决定炸毁所有大炮武器,这时有战士想不通,挡在大炮前:“来吧,要炸把我也炸了吧!”

  看到这个情况的连长哽咽着跑到刘邓跟前,请求留下这门大炮:“,这门炮是我们连用人命从敌人手里换来的,打羊山的时候,它也是立了大功的,要是现在把它炸了,那以后的仗还打不打了?”

  闻言,只能苦心劝说:“这是大局,一切影响我们前进的包袱都要甩掉,我们就是空手走到大别山,那也是胜利。”

  “现在最的敌人,不是艰苦的条件、恶劣的,也不是,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队伍里严重存在的,右倾畏难的情绪。”

  在大雨中,眼见将士们一个个在,立刻给士兵们开会。终于,士兵们想通了,军队的斗志回来了。

  蒋介石说:“我给你们带来一本黑格尔的《》,你们不妨研究研究,找一找自己的毛病都在哪里。”

  画面立刻转到前线的白崇禧那边,白崇禧把《黑格尔》直接扔进了火中,怒道:“他(蒋介石)昏了头,居然在这个时候要我研究《》。那还打什么?简直是笑话。”

  这一幕不是用来调剂的笑点,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电影将给战士们做工作和蒋介石直接地要下属学习《》放在一起,很直接地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种对比。

  回到“天晴了”,这也是影片中一个很朴素的艺术表现手法。限于当时的拍摄条件,《大转折》没有后来电影那种镜头感,没有不停在、半身、远景、近景、动静之间剪接,经常长时间只有一个画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具备艺术感。

  除此之外,《大转折》中还有着类似《建国大业》里王宝强饰演的普通士兵打到城下时误以为是地主大院的笑点,那是在缴获了的一堆物资时,很多农民出身的面对着咖啡,丝毫不知那是何物,以为是调味品,于是在做饭时一股脑全倒进去了……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种笑点在全片的基调中其实确实算得上是调味品,就拿和就谁应该留在根据地时的争论来说,就足显悲壮。

  所以这时和都自己留下来,说自己年轻,就说炮弹不管年龄,说自己没什么经验而有经验大家需要他,就说毕竟自己作战经验多可以多周旋。

  因为挺进大别山没有后方,因为挺近大别山后困难重重,因此除了主流说法认为挺进大别山是绝妙举措外,学术界至今还有争议,依然有不少人认为挺进大别山是失败的。

  关于刘邓挺进大别山,我们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原始史料,如《选集》第十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武汉解放战争史料》、《中华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刘邓大军南征记》、《战争亲历记:刘邓大军老战士作品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回忆史料》。就连方也有许多记载,影片中的羊山集战役可以说就是完全根据宋瑞珂的回忆改编的。

  在如此多的史料中我们能看到,尽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损失惨重,但这是自那年离开中原后第一次回到此地。

  “我最怕见到这种情景。那天部队过宣化店的时候,住在老乡家里,房东大娘见到我,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先念,这次你们回来还走不走?我能回答她什么呢?我说,大娘啊,这次我们要是再走,你、你就像打自己的儿子一样,打我的……大别山的老百姓承受地太多了。”

  回到的问题,挺进大别山究竟有没有历史意义?答:有。因为尽管无后方、尽管损失惨重,但刘邓大军终于建立起了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场的形势,为夺取全面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47年12月25日,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里指出:“中国人民的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所以带着伟大性,是因为这个事变发生在一个拥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内,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全国的胜利。”

  影片《大转折》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的纪录片式回忆,然而当影片于1997年9月上映时,已经看不到了——1997年2月19日,同志在逝世,享年93岁。而也早已于1986年去世,曾经说过:“如果我去世的时候,能在我墓上立一块碑,中国布尔什维克之墓,那就是我莫大的安慰。”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

关键词:军事思想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