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站不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中国史书典籍(文档7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国史书典籍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 史书大全 书目答问 文史通义 史通 穆天子传 大唐旭日 的盛唐 细说两晋南北朝 纵论全史 辽海丹忠录 清宫档案揭秘 希利尔讲世界史 大明英烈传 正说明朝十六帝 旧唐书 中国历史研究法 十六国春秋别传 三朝北盟会编 明史纪事本末 野史秘闻 蒙古秘史 细说清宫十三朝 正说元朝十五帝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汉朝历史导读 秦前历史导读 北史 南史 魏书 宋书 梁书 鲜卑帝国 上古演义 前汉演义 后汉演义 残唐演义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宫女谈往录 两宋风云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3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 正说清朝十二臣 太平 续资治通鉴 正说宋朝十八帝 中国历代得失 东京梦华录 万历十五年 皇清秘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两晋演义 简明中国古代史 周书 中国近代战争史 金小史 北史演义 南史演义 吕氏春秋白话文 北洋军阀史话 晚清七十年 千古之谜 史记新读 元代野史 五代史演义 唐代宫闱史 全球通史 司马懿吃三国 晋朝那些事儿 清朝秘史 南明史 南北史演义 唐史演义 宋史演义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明朝开国演义 旧五代史白话文 南史白话文 隋书白话文 周书白话版 北齐书白话版 魏书白话版 陈书白话版 梁书白话文 元史演义 宋史通俗演义 春秋左传 晋书 书 清史稿 元史 正说清朝十二帝 明史演义 清史演义 南齐书白话版 宋书白话版 晋书白话文 尚书 左传 后汉书白话版 三国志 汉书 东周列国志 资治通鉴 战国策 白话史记 史记 吕氏春秋 史书推荐 书目答问 文史通义 史通 穆天子传 大唐旭日 的盛唐 细说两晋南北朝 纵论全史 辽海丹忠录 清宫档案揭秘 希利尔讲世界史 大明英烈传 正说明朝十六帝 旧唐书 十六国春秋别传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三朝北盟会编 明史纪事本末 野史秘闻 蒙古秘史 ? 2018 久久名著 ?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 第二篇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第三篇 史书典籍 《泛舟》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风软扁舟稳,行依绿水堤。孤尊秋露滑,短棹晚烟迷。 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飘飘信流去,误过子猷溪。 查看全部 换一首以上为随机展示 1、《三国演义》 2、《水浒传》 3、《西游记》 4、《红楼梦》 5、《儒林外史》 6、《隋唐演义》 7、《东周列国志》 8、《杨家将》 9、《前汉演义》 10、《后汉演义》 11、《两晋演义》 12、《南北史演义》 13、《五代史演义》 14、《残唐五代史演义》 15、《隋唐两朝志传》 16、《元史演义》 17、《明史演义》 18、《清史演义》 19、《演义》 20、《毛公案》 21、《彭公案》 22、《三侠五义》 23、《史记》 24、《汉书》 25、《后汉书》 26、《三国志》 27、《晋书》 28、《宋书》 29、《南齐书》 30、《梁书》 31、《陈书》 32、《魏书》 33、《北齐书》 34、《周书》 35、《隋书》 36、《南史》 37、《北史》 38、《旧唐书》 39、《书》 40、《旧五代史》 41、《新五代史》 42、《宋史》 43、《辽史》 44、《金史》 45、《元史》 46、《明史》 47、《论语》 48、《孟子》 49、《大学》 50、《中庸》 51、《尚书》 52、《礼记》 53、《周易》 54、《春秋左氏传》 55、《诗经》 第四篇 史书典籍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儒林外史》 《隋唐演义》 《东周列国志》 《杨家将》 《前汉演义》 《后汉演义》 《两晋演义》 《南北史演义》 《五代史演义》 《残唐五代史演义》 《隋唐两朝志传》 《元史演义》 《明史演义》 《清史演义》 《演义》 《毛公案》 《彭公案》 《三侠五义》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左氏传》 《诗经》 第五篇 2012-04-06 16:03:32??分类: 国学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梦中飞扬《中国国学典籍》 中国国学典籍【珍藏版】 【文学】 先秦文学 作家作品 诗歌散文 诸子散文历史散文 文学理论著述综合选集及研究著作 秦汉文学 作家作品 诗歌 乐府民歌文人诗其他诗歌 辞赋 体物大赋情理赋 散文(文) 文学理论著述综合选集及研究著作 魏晋南北朝文学 作家作品 诗歌 乐府诗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宫体诗其他诗体 辞赋 抒情小赋写景小赋 散文小说 志人小说志怪小说 民歌 南朝民歌北朝民歌 文学理论著述综合选集及研究著作 隋唐五代文学 作家作品 诗歌 隋代初唐诗盛唐中唐晚唐 词散文传奇 初期盛期晚期 俗文学 话本小说讲与变文 讲变文 词文与俗赋 文学理论著述综合选集及研究著 宋代辽金文学 作家作品 诗歌词散文辽诗词金诗词 文学理论著述综合选集及研究著作 元代文学 作家作品 戏曲 杂剧南戏 散曲诗歌小说 宋元话本小说宋元文言小说 词 文学理论著述综合选集及研究著作 明代文学 作家作品 诗歌散曲散文(小品文)小说 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怪小说世情小说 民歌词 文学理论著述综合选集及研究著作 清代文学 作家作品 诗歌词戏曲散文民歌,弹词,鼓词清代小说 文学理论著述综合选集及研究著作近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文学理论著述专题研究 《红楼梦》专题研究《三国演义》研究《水浒传》研究《》研究《西游记》研究影视文学研究戏曲文学研究 诗文赏析古籍整理文坛动态武侠文学 文学评论 综合评论 影视、戏曲评论其他文学评论 论著评论 【历史】 上古至周 上古时代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夏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商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周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春秋战国 春秋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战国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秦汉 秦朝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西楚汉朝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魏晋南北朝 三国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西晋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东晋及十六国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南北朝时期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隋唐五代 隋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唐 朝代人物制度疆域民族事件 五代十国 朝代人物事件制度疆域民族 史学 史家史著研究评论史学动态文献史料文史博览历史专题 敦煌学历史近现代史 史学流派 宋元 宋 朝代人物事件制度疆域民族 辽 朝代人物事件制度疆域民族 西夏 朝代人物事件制度疆域民族 金 朝代人物事件制度疆域民族 元 朝代人物事件制度疆域民族 明清 明 朝代人物事件制度疆域民族 清 朝代人物事件制度疆域民族 【汉语】 资讯汉字 汉字源流字里汉字文化说文解字研究争鸣 汉语 汉语史话汉语方言汉语探微研究时评汉语教育 语林 成语语文博览典故对联绕口令歇后语谜语 文库 【艺术】 音乐 音乐动态音乐理论古代乐器域外古典音乐名曲赏析音乐研究戏曲音乐及其他中国音乐名人 舞蹈 舞蹈理论古代舞蹈舞蹈作品民族舞蹈舞蹈名家舞蹈新闻及其他 书画 书法 书法的演变书法工具名家介绍作品赏析 绘画 画史沿革名家介绍作品赏析画派介绍 摄影 肖像风景 其他书画鉴赏 古玩玉器 青铜 青铜文物信息青铜发展历程青铜艺术欣赏青铜作品赏析 玉器 玉器收藏玉器历史玉器文化玉的鉴别图片欣赏 其他 筑 历代建筑沿革园林塔楼建筑洞窟道观民居古遗址其他陵墓戏楼桥梁 工艺 刺绣 刺绣溯源刺绣种类 编织 编织溯源编织种类编织品欣赏 雕刻 雕刻种类雕刻作品 剪纸 剪纸溯源剪纸艺术特点与技巧剪纸作品欣赏 皮影 皮影溯源皮影种类皮影戏流派 陶瓷艺术 陶器瓷器陶瓷作品欣赏 其他 【教】 佛教 【哲学】 先秦诸子两汉魏晋玄学隋唐儒道释之合流宋学明清哲学相关研究现代人读《五经》 论语大学孟子中庸春秋《礼经》尚书周易诗经 【教育】 教育人物 古代教育人物近代教育人物现代教育人物域外教育人物 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域外教育思想 学校学制 古代学校学制 古代学校古代学制古试制度古代学官 近代学校学制 近代学校近代学制近试制度 现代学校学制 现代学校现代学制现试制度 域外学校学制 域外学校域外学制域外考试制度 今日教育 教育资讯教育评论国学教育教育教育专题 08高考08高考作文 教育研究 古代教育研究专题研究 教育相关 教育史话教育文摘教育万象 【军事】 五霸七雄 战史战例将帅风云军马兵械著作论述 大秦帝国 战史战例将帅风云军马兵械著作论述 强汉风云 战史战例将帅风云军马兵械著作论述 三分天下 战史战例将帅风云军马兵械著作论述 魏晋南北 战史战例将帅风云军马兵械著作论述 隋唐演义 战史战例将帅风云军马兵械著作论述 五代十国 战史战例将帅风云军马兵械著作论述 宋辽夏金 战史战例将帅风云军马兵械著作论述 大漠元蒙 战史战例将帅风云军马兵械著作论述 厂卫明庭 战史战例将帅风云军马兵械著作论述 八旗满清 战史战例将帅风云军马兵械著作论述 上古至先秦 上古原始夏商周春秋战国 【民俗】 服饰 服饰沿革民族服装图片展示相关研究 膳食 饮食健康菜系菜谱 鲁菜系川菜系湘菜系粤菜系闽菜系浙菜系苏菜系徽菜系京菜系沪菜系 酒文化饮食文化 礼仪 社交礼仪日常礼仪婚丧诞辰礼仪教礼仪民族节日民俗风土人情古代礼仪 建筑 建筑风格 江南水乡民宅徽系民宅北方古城与民宅川渝古村民宅岭南古村民宅湘黔滇古镇民宅 建筑文化图片展示 曲艺 相声弹词鼓词诸宫调评书民歌其他 信息资讯民族风采 民族历史教艺术文化名胜古迹 民间传说 【科技】 天文地理古代数术古代航海古代农业古代发明古代交通科技资讯 【国学工具】 【国学图库】 人文古迹自然风光 【国学考古】 【国学胜地】 【中医馆】 中医书籍中药材中药方剂医案杏林名家中医图库中医养生中医新闻 附录 来源山人自有妙计 作者:茅舍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中国古代是如何计时的? 2012.03.10 【引用】中国古代是如何计时的? 【引用】卍新纂续藏经 中国撰述 2011.11.18 【引用】卍新纂续藏经 中国撰述 【引用】卍新纂续藏经 中国撰述礼忏部 2011.11.18 【引用】卍新纂续藏经 中国撰述礼忏部 【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名言(转载) 2011.11.18 【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名言(转载) 【引用】卍新纂续藏经 中国撰述 2011.11.18 【引用】卍新纂续藏经 中国撰述 第六篇 大学士研究生 课 程 名 称: 任 课 教 师: 开课学年/开课学期: 2013-2014年/第二学期 学 时 / 学 分: 36学时/2学分 所 在 教 学 学 院: 应用外语学院 专 业 名 称: 英语笔译 学 号 / 姓 名: 2130825/于晓莉 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签字(章):_________ 《》英译的分期与特点 摘要:本文以英语国家《》的译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英语世界《》译 著的梳理和分析,描述英语世界《》英译的发展脉络,考察英语世界老学的 主要内容,英语世界《》英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展现英语世界老学的 思想内涵和蕴含在其中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英译;特点 一、引言 《》及其译本概述我国春秋末年的哲学家,先秦学派的创始人 所著的《》又称《经》,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 于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学 说在启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方面起到了迄今不绝的伟大作用,对中国文化 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而注释的人不计其数,更是被译成外国文字, 到世界各地。自从英国人John Chalmers于1868年所做的第一个《经》英 译本产生以来,今天已有100多个英文译本。 二、 《》在英语国家的与影响 《》的对播最早始于隋唐,一直延至隋代,《》就传到了日本。 唐代,《》传到了朝鲜半岛,唐朝开国之初,高祖李渊就派学者远涉高 丽讲授《经》。唐太时代,高僧玄奘与成玄英等曾将《经》译成 梵文传到印度。明清时期,借助的商船往返,顺着传教士的足迹,《老 子》开始进入国家。虽然自隋唐起《》便开始了它的异域之旅,但是英 语国家真正开始关注《》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 止,《》的外文译本已近1100种,涉及30多个语种,是目前世界上除《圣 经》外翻译最多,流传最广的经典著作。 三、 《》英译的分期与特点 自1868年第一个英译本出现,英语世界接触翻译进而研究《》已有一 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在这近一个半世纪里,英语世界老学内容繁多,新意不断。按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的说法,英语世界老学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并且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 (一)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解读 英语世界第一个英译本是1868年英籍传教士John Chalmers翻译的《 玄学》与之思辨,以此为起点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英语世界老学 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英语国家的《》翻译和研究与传教士有密不可分 的关系,这得从明清时期传教士入华说起。 在英语国家老学形成之初,《》的翻译和研究多由传教士来完成,他们 大多曾在中国居住停留,汉语功底较好,熟悉中国国情,这有利于他们进行中国 典籍的翻译,英语世界最早接触《》也都是通过传教士的译介。但是,由于 身处特殊的时代和传教士特定的身份,他们选择译介典籍《》,并非因 为崇尚文化或者真正认识到《》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而是基于传教的政 治。所以,他们的在翻译和解读《》时,常常将《》和《圣经》相 比附,在解读中带有鲜明的教色彩。总之,以教解读《》确实是这 一时期英语世界老学的典型特征。在他们看来,思想体现了教的人文关 怀,闪烁着教的光彩。若不是《》早于《圣经》,现在的人们会以为老 子思想受到了教的影响。这些都体现了传教士解读《》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出,以教解读《》是该时期英语国家《》发展的突 出特点。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从身份来看,这一阶段的以 传教士和汉学家为主,并且很多兼有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双重身份。而且,该 时期较有影响的均为身兼二职,即传教士和汉学家,这样的人占多数,纯粹 的汉学家在这一时期只占少数。该时期在英语世界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均为传 教士的译本,这奠定了该时期以教解读《》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从研 究内容来看,以教解读《》是该时期英语世界老学最突出的特点。具体 而言,以教解《》又有两种类型,一是传教士基于目的的教比附。 他们的《》解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与《圣经》汉译相呼应,具有极强的 社会功能。二是,虽不是传教士,但怀有虔诚的教,解读中不 自觉地以教眼光来审视《》,寻求思想与教的一致性,诠 释中带有明显的教痕迹。但是,不管基于何种原因,教对他们的《》 诠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教解《》是他们老学研究的共同特征。最 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教解《》是英语世界老学发展第一阶段的典 型特点。但是,由于教对英语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带有以教解读《老 子》特征的译本在英语世界老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出现过,只是不占主流。 (二) 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的智慧寻找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英语世界而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该时期对英 语世界各个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性事件就是两次世界大战。二十世纪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文化的终结和机器文明的崩溃。面对战争 的到来,教组织瘫痪,即使名望很高的学者和也无法把人们从战争的 阴云中出来。劫后余生,许多学者对文化进行了认真检讨,对文明深 感。他们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中,寻找到一种植根于自然本 能、追求和谐、遵循规律的理想状态,认为只有这种向内用力,十分含蓄的 文化就是解救欧洲危机的“良药”。基于自身的社会危机和迷茫,英语世界 产生了吸取东方智慧的需求,这是该时期英语世界关注《》的一大动因。如 下学者对《》的解释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自学成才的东方学家亚瑟韦利在二战前夕出版了自己的《》译本,该 译本在英语世界影响较大。韦利认为《》这一哲学文本的翻译重在其思想内 涵的传递,着重寻找其现代意义是解释方法。韦利的译本则着重对《》原意 的探讨,这在英语世界老学中颇具特色。 宾纳和布莱克尼都以《生命之道》为主题翻译了《》。怀着对生命 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对安宁的向往,通过对《》的翻译和解析,挖掘老 子的生命智慧,以此来引导人们自然、恬淡、轻松、幸福地生活。他认为《》 思想有助于弥补人性格缺陷,是人对抗坦克、大炮、最主要的 武器。力争从《》中寻求解决英语国家自身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的 危机,是该时期英语世界关注。研究《》的主要动机,也是二十世 纪中期英语世界老学的主要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语世界开始出现中国学者的《》 英译本,在英语世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学者的英译《》为英语世界 老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这些华裔学者,熟谙中国文化,大多有旅美经历, 英语很好,对英语世界的人文、国情有一定了解,因而翻译《》更游刃有余。 相对于英语世界学者而言,对《》文本及的思想把握的会更加准确。他 们的加入,对于提升英语世界老学的整体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多元化解读 多元化是20世纪《》研究的显著特点。有人立足于社会人生 对《》加以发挥。有人立足于东西文化比较为《》定,有人立足于《老 子》文本讨论《》的诸多问题,亦有人对中国老学进行总结。国家多元 化的《》研究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将《》传入的传教士实用的、 功利主义的态度并没有中断,而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仍然在继续。二是,学术性 不断增强,对《》本身越来越重视,对《》所在的中国文化背景亦有所 关注。该时期英语世界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老学的研究,并尝试对中国学者 的《》译著进行直接的翻译。1985年,安乐哲翻译并发挥了陈鼓应的《老 子》注译及评介。这类对中国老学的转译在英语世界老学发展中并不多见, 但意义非常重大,对中国学者研究的参考和借鉴,不仅有助于英语世界了解 中国老学的发展状况,也有利于推动英语世界老学的发展英语世界对的研究 也颇有成绩。 四、 结语 《》研究是一个涉及两种文化的跨文化现象。要将这一文化现 象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我们必须摒弃盲目接受与轻率否定的态度。我们不能因 为某些人对《》的理想化便认为它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 人生与社会问题,不能因为某学者认为它同文化一样具有神秘主义思想 便认为它的确是以神秘主义为核心,不能因为某学者认为它的核心概念不是对形 而上问题的探讨从而又认为它只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也就是说,我们对《》 应有一定的客观的认识,不能被学者的观点牵着鼻子走。同时,两种文化有 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术背景,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式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我 们不能轻率地否定不同于我们自己的研究方式。比如,阿瑟韦利、拉法格、罗 宾妮特所说的“历史的”研究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从社会的、的等社会史发展 的角度来进行思想史研究,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们的“历史的”研究方法所具有 的意义,而应当从他们自身的研究出发理解他们的概念。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不 带成见地看待《》研究。 参考文献 [1]叶朗&朱良志. 《中国文化读本》[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叶朗&朱良志.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崔莹辉. 《》英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冯晓黎. 帛书本《》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黄中习. 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 [6]轩治峰. 楚简《》及《》英译考订[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04:94-97. [7]邹雪茜. 对《》英译本的解读与评价[J]. 语文建设,2013,35:76. [8]汪定明,李清源. 《》汉英翻译平行语料库建设[J]. 上海翻译,2013,04:60-64. [9]刘雪芹. 《论语》英译语境化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10]肖志兵. 亚瑟韦利英译《经》的文化解读[D].中南大学,2008. [11]吴心海. 胡子霖:中国《》英译第一人[J]. 出版史料,2012,01:56-58. [12]谭渊. 《》译介与形象在的变迁[J]. 研究,2011,02:62-68+80. [13]殷莉. 浅析《》翻译——《》译本的描述性研究[J]. 学理论,2011,32:166-167. [14]杨剑霄. 玄奘翻译《》为梵文探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31-32 第七篇 I.法华经 开元释教录略出 法华三昧经一卷 宋凉州沙门释智严译 义经一卷 萧齐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译 萨昙分陀利经一卷 僧佑录云安公录中失译 妙法莲华经七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上四经十卷同帙计一百九十纸 [凤] 华经十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自一帙计一百九十六纸 [在] 妙法莲华经八卷 隋天竺三藏崛多笈多二添品 开元释教录 总扩群经录 第二 孙吴 法华三昧经六卷(一本有正字初出与法护华等同本见竺道祖魏录亦见始兴录) 第二 孙吴 佛以三车唤经一卷(见长房录云出法华应出第二卷譬喻品) 第二 西晋 华经十卷(或云方等华或七卷二十七品太康七年八月十日出第三译清信士张士明张仲正聂承远等笔受见真佑二录)萨芸分陀利经六卷(太始元年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第四 姚秦 妙法莲华经八卷(僧佑录云新法华经初为七卷二十七品后人益天授品成二十八弘始八年夏于大寺出僧叡笔受并制序第五译见二秦录及僧佑录) 第五 刘宋 法华三昧经一卷(法华支流见长房录) 第六 东晋 方等法华经五卷(咸康元年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第四出与法护华等同本) 第六 萧齐 义经一卷(第二出见僧佑录) 第七 隋 妙法莲华经添品七卷(或八卷二十七品宝塔天授连之为一故二十七仁寿元年因普曜寺沙门上行所请崛多笈多二重勘梵本阙者添之具经前序) 别分乘藏录 有译有本录 第十一 法华三昧经一卷(法华支派) 宋凉州沙门释智严译(单本) 义经一卷(法华前说) 萧齐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萨昙分陀利经一卷(是异出法华宝塔天授二品各少分) 僧佑录云安公录中失译经(今附西晋录拾遗编入) 妙法莲华经八卷(二十八品或七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五译) 上四经十一卷同帙(此妙法莲华经第五卷初提婆达多品萧齐武帝时外国三藏达摩共杨都僧正沙门法献于瓦官寺译其经梵本是法献于于阗将来其第八卷初普门品中重诵偈周武帝时北天竺三藏阇那崛多于益州龙渊寺译秦本并阙后续编入又第八卷中药王等咒六首大唐三藏玄奘重译在音义中此不别出) 华经十卷(或云方等华或七卷一帙)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第三译) 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或八卷) 隋天竺三藏崛多笈多二添品(出经前序及内典录) 右三经同本异译(其添品序略云护翻妙法什译检验二本文皆有阙护所阙者普门品偈也什所阙者药草喻品之半富楼那及等二品之初提婆达多品普门品偈也什移嘱累在药王之前二本陀罗尼并置普门之后其间异同言不能极窃见提婆达多品及普门品偈先贤续出补阙流行余景仰遗风宪章成范大隋仁寿元年辛酉之岁因普曜寺沙门上行所请遂共崛多笈多二于大兴善寺重勘天竺多罗叶本富楼那及等二品之初斯本犹阙药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达多通入塔品陀罗尼次神力之后嘱累还结其终字句差殊颇亦改正傥有披寻幸勿疑惑兼此添品总成六译三在三阙) 有译无本录 有译无本者。谓三藏教文及圣贤集传。名存本阙之类也。 第十四 法华三昧经六卷(一本加正字) 吴外国三藏支强良接译(出翻经图第一译) 萨芸芬陀利经六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太始年译(第二译。谨按长房等录。其华是竺法护。太康七年译。见聂道真录复云太始元年译。萨芸芬陀利经六卷。出竺道祖录同是一经不合再出。名目既殊本复存没。未详所以。或可萨芸芬陀利是梵语。华是晋名。梵晋俱存。录家误也) 方等法华经五卷 东晋沙门支道根译(第四译) 右三经同本。兼及添品前后六译。三存三阙 佛以三车唤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一经出法华经中异译。应是譬喻品 支派别生经 支派经者。谓大部之中抄出别行。 第十六 提婆达多品经一卷(出妙法经第五卷) 药王经一卷(陈录云抄妙法华经第七卷新编上) 观世音经一卷(是妙法华经普门品出第八卷) 光世音经一卷(出华经) II.譬喻经 开元释教录略出 百喻经二卷 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旧杂譬喻经二卷(亦云杂譬喻集经)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杂譬喻经一卷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杂譬喻经二卷(一名度人经) 失译在后汉录 杂譬喻经二卷 比丘道略集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譬喻经一卷 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 法句譬喻经四卷(一名法句本末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共法立译 开元释教录 总扩群经录 后汉 支娄迦谶 杂譬喻经一卷(凡十一事佑云失译房云见别录已上见在已下阙) 失译 杂譬喻经二卷(一名度人经) 孙吴 康僧会 旧杂譬喻经二卷(内典有旧字房录中无亦云杂譬集经或无集字见高僧传及长房录) 姚秦 鸠摩罗什 杂譬喻经一卷(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萧齐 求那毘地 百喻经四卷(亦云百句譬喻经或五卷天竺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译见僧佑录佑等并云译成十卷此之四卷百事足矣) 晋世 法炬共法立 法句譬喻经四卷(第二出一名法句本末经亦云法喻经或四卷或六卷立与法炬共出见僧佑录) 唐 义净 譬喻经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等笔受) 别分乘藏录 有译有本录 百喻经四卷(僧伽斯那撰或五卷)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陀译(单本) 旧杂譬喻经二卷(亦云杂譬喻集经)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拾遗编入单本) 杂譬喻经一卷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拾遗编入单本) 杂譬喻经二卷(一名度人经) 失译(在后汉录单本拾遗编入) 杂譬喻经二卷(比丘道略集)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拾遗编入单本) 譬喻经一卷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 法句譬喻经四卷(一名法句本末经或五卷或六卷) 西晋沙门释法立共法炬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有译无本录 杂譬喻三百五十首经二十五卷(佑录云譬喻三百首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单本) 法句譬喻经一卷(佑录云凡十七事或无喻字) 后汉失译 杂譬喻经八十卷 魏吴失译 杂譬喻经六卷(或云诸杂譬喻) 僧佑录中失译经(今附安录) 譬喻经一卷(佑云异出更有一本今且存一) 僧佑录中失译经(今附安录) 杂譬喻经一卷(凡十一事) 僧佑录中失译经(今附宋录) III.经典 开元释教录略出 千眼千臂观世音陀罗尼神咒经二卷 唐总持寺沙门释智通译 千手千眼观世音姥陀罗尼身经一卷 唐南天竺三藏留志译 千手千眼观世音广大无碍大悲心陀罗心陀罗尼经一卷 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 观世音秘密藏神咒经一卷 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 观世音如意摩尼陀尼经一卷 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有通卷同) 请观世音消伏陀罗尼咒经一卷 东晋 难提译 观世音授记经一卷 宋黄龙沙门释昙无竭 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一卷 唐总持寺沙门智通译 观自在如意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义净译 观自在如意轮瑜伽法要一卷 唐三藏金刚智译 观自在随心咒经一卷 唐总持寺沙门智通译 开元释教录 总扩群经录 东晋 竺难提 请观世音消伏陀罗尼咒经一卷(亦直云请观世音经第二出见法上录) 刘宋 释昙无竭 观世音受记经一卷(一名观世音受决经第三出与西晋法护道真出者同本见王僧佑李廓法上等录及高僧传) 西晋 三藏竺法护 光世音大势至受决经一卷(初出元康年出亦直 云观世音受记经见聂道真僧佑二录) 唐 智通 千眼千臂观世音陀罗尼神咒经二卷(或一卷贞观中在内译初出与唐流志千眼千手身经同本沙门波仑制序) 千啭陀罗尼观世音咒经一卷(或无经字永徽四年于总持寺译) 观自在随心咒经一卷(亦云多唎心经永徽四年于总持寺译) 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一卷(永徽四年于总持寺译见大周录) 唐 伽梵达摩 千手千眼观世音广大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 唐 慧智 赞观世音颂一卷(见大周录) 唐 实叉难陀 观世音秘密藏神咒经一卷(初出与宝思惟等出者同本) 唐 宝思惟 观世音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实叉难陀等出者同本) 唐 义净 观自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一卷(第三出与实叉难陀宝思惟等出者同本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唐 流志 千手千眼观世音姥陀罗尼身经一卷(第二出与唐智通译二卷者同本景龙三年夏于西崇福寺译般若丘多助宣梵本) 唐 金刚智 观自在如意轮瑜伽法要一卷(上三经并出梵本金刚顶经撮要抄译非全部也) 大唐不空三藏新译众经论及念诵仪轨法等目录 观自在说陀罗尼经一卷(五纸) 观自在观行仪一卷五纸 别分乘藏录 有译有本录 千眼千臂观世音陀罗尼神咒经二卷(或一卷) 大唐总持寺沙门释智通译(拾遗编入第一译) 千手千眼观世音姥陀罗尼身经一卷(或云千臂千眼) 大唐南天竺三藏流志译(新编入录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其初译本贝叶交错文少失次) 千手千眼观世音广大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 大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拾遗编单本) 右此心经虽是单本随前身经编之于此 观世音秘密藏神咒经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新编入录第一译) 观世音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一卷 大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新编入录第二译) 上九经十二卷同帙 观自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一卷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第三译) 如意轮陀罗尼经一卷 大唐天竺三藏流志译(新编入录第四译) 右四经同本异译(上四本经虽有广略据其梵本并译未尽义净出者共法最略)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周宇文氏天竺三藏耶舍崛多等译第一译)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 千啭陀罗尼观世音咒经一卷 大唐总持寺沙门释智通译 观自在随心咒经一卷(亦云多唎心经) 大唐总持寺沙门释智通译(新编入录) 请观世音消伏陀罗尼咒经一卷(亦直云请观世音经) 东晋外国竺难提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观世音受记经一卷(一名观世音受决经) 宋黄龙沙门释昙无竭译(第三译三译二阙) 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一卷 大唐总持寺沙门释智通译(出大周录) 观自在如意轮瑜伽法要一卷 大唐南天竺三藏金刚智译(新编入录) 有译无本录 请观世音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光世音大势至受决经一卷(亦云观世音受记)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第一译) 观世音授记经一卷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三译。一存二阙 观世音观经一卷 宋沮渠京声译 观世音除罪咒经一卷 箫齐西域三藏达摩摩提译 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一卷 大唐总持寺沙门智通译(大周入藏中有今阙西京纵有非是本经 观世音成一卷 北凉失译 支派别生经 观世音经一卷(是妙法华经普门品出第八卷) 光世音经一卷(出华经) 观世音求十方佛各为受记经一卷 另:赵宋时期的经典 佛说一切佛摄相应大教王经圣观自在念诵仪轨 1卷 宋 法贤译 圣观自在功德赞 1卷 宋 施护译 圣观自在一百八名经 1卷 宋 天息灾译 佛说圣观自在梵赞 1卷 宋 法贤译 现存经典大都属于密教部,观世音授记经一卷(宋黄龙沙门释昙无竭译)不属于密教类,但与普门品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只有作为支派别生经的 观世音经和光世音经是直接与普门品相关的. 1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的言论。用户名:验证码:匿名?发表评论假断掌手相图解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