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

绕不过去的那些中国史入门书

类别:中国历史 日期:2019-10-16 15:50:43 人气: 来源:

  按:不少朋友对中国史兴趣颇浓,也问过我一些关于入门书的情况。但即使要谈,我也只是就所读所见概述之。由于我个人读书不多,且有主观偏向,又受兴趣影响,难免有偏狭疏漏。如果能供朋友们参考,便达到目的了。

  无论哪种书单,通史一定是居首的。我个人读书时读的通史是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其书作为教材,优点在于集众家之力编写,对待史实较为客观。但书中的意识形态也很明显,读来略显枯燥。而对于无太多基础的爱好者来说,我更推荐樊树志的《国史概要》。

  樊树志先生在《国史概要》中,将漫长的历史分为 100个点去讲述,语言生动,极为好读。但缺点有二,一是全书叙述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便没有往下再写,二是生动有余却深度不足。整本书虽然好读,但却近于高中历史课本的升级版,其作用只是让读者熟悉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无法引起读者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

  有句老话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学者的中国通史著作也是可以借鉴的。日本方面,宫崎市定的《中国史》(中文版译作《宫崎市定中国史》)值得一读。宫崎市定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当中去看待,跳出了从中国出发去看待中国的视角。全书部分论断虽然较为,但是宫崎市定的视野和见解,还是值得去了解的。

  如有更进一步的兴趣,可以读一读夏应元、钱婉约两位教授编选的《中国史通论》,其底本为筑摩书房1969年出版的《内藤湖南著作选集》。书中收录了内藤湖南关于中国史的论述,可以用来参考查阅,以理解内藤湖南的史观和出发点。

  至于学界的通史著作,比如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革》,史实错误不提,在体例的安排上,古代和近现代部分各占一半,就显得详略不当。其余学者的通史著作,我了解不多,不敢。从略。

  通史之后,断代史也应该予以关注。我个人以为,读过通史,则对基本的历史脉络有了初步了解。在这一基础上,选读通史应该选择能体现作者治学特色或者久经的经典之作。

  传统史学,主要是史、制度史及军事史。就入门而言,也应该从这些领域的著作入手,这样才能打好基础。就和制度史来说,可读钱穆的《中国历代得失》,做一个概览,再有兴趣,可读严耕望《中国制度史纲》。二书都是提纲挈领的讲义,容易上手。市面上的《中国历代得失》版本,主要是三联和九州版,前者依据东大图书公司的版本,后者则是引进联经的《钱穆全集》。如有能力阅读繁体竖排,可选九州版。

  所以,早期的历史研究,多借助考古材料。正因如此,利用考古材料进行研究的著作才更有力。因而在夏商周部分,我推荐张光直先生的《中国青铜时代》。不过该书收入的是张光直先生不同时期的论文,系统性较弱,因此最好和徐中舒《先秦史十讲》互相参照。徐书于春秋史匆匆略过,若要深入了解,可读其他专著。

  史学家杨宽先生功底也非常扎实,他的《西周史》、《战国史》是不错的著作。另外,童书业先生的《春秋史》,脱胎于顾颉刚的课堂讲义,后被童先生整理成书,体现了两代学人的智慧。全书的考订极见,观点又可说是破旧立新,值得一读。

  翦伯赞的《秦汉史》,格局开阔,分析了社会发展的原因,从下而上去讨论帝国的构建。魏晋南北朝部分,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气魄宏大,是了解该段历史的绝佳入门书。若对三国史有兴趣,何兹全《三国史》也可参考,叙事生动,又臧否人物,体现了人文关怀。

  隋唐部分我只读过岑仲勉的《隋唐史》,不敢多言。五代部分著作也不是很多,可参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由于王先生这本书主要侧重制度沿革和经济文化,如果需要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基本梳理,可以再和王小甫的《隋唐五代史》对照阅读。两套断代史各有侧重,但都是很好的入门书。其中王小甫这本书,成书年代较晚,也体现了一些新。如从多民族视角去看待隋唐五代的历史,就是其高明之处。

  宋史入门书不是太多,陈振《宋史》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可从游彪的《宋史》入手。再有,宋代造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对外交流也未曾中断,陈振《宋史》则未曾提及。这部分未曾提及的内容,游彪《宋史》以最后两章(百余页的篇幅)进行了介绍。因此,这两部宋史可作互相补充。至于辽金西夏史,我了解不多。常见断代史就是李锡厚、白滨二先生的《辽金西夏史》了。蔡美彪先生的《辽金元史十五讲》从细处入手,一些地方比《辽金西夏史》更为细致,也可参读。不过书中未收西夏部分,比较可惜。

  周良霄、顾菊英的《元史》叙述详尽,能对元史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又贵在立场不偏不倚。有兴趣也可以和韩儒林《元朝史》对读。

  明清史部分,提车选日子我首先想到的是孟森的《明史讲义》和《清史讲义》。但全书尽述政制军事,未能顾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又多用文言,读时可能较为枯燥。据徐泓《二十世纪中国的明史研究》(页303)所述,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明史讲义》时,经商鸿逵先生点校,并删去安南与明朝关系的相关内容(约2300字),且对「流贼及建州兵事」一节大加删改,已失原貌,故应予注意。

  而汤纲、南炳文《明史》虽然是阶级史观,但是十分详尽,连出版文化也有所提及,是一部非常全面的断代史,同时也是对我国80年代以前明史研究的总结。其中南明部分受限于篇幅,故改为简述,后来南炳文先生又将简述部分扩充为《南明史》一书。虽然顾诚的《南明史》名气更大,但若要对南明史作基本了解,还是以这本内容精简的《南明史》更为合适。

  清史部分则可以看看“大家小书”系列的《清史简述》,作者郑天挺是著名的史学家,此书是他为中央党校授课时所作的讲义,简明扼要,虽然失之简略,但用于把握脉络已经足够。

  近代及现当代史部分,首选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其可贵之处在于立允,这也是我们读近现代史最在乎的。不过虽然面面俱到,但也还是不够深入。若有兴趣,可以阅读相关专著。

  社会史部分,学者梁庚尧的《中国社会史》为同类著作之翘楚。论述详尽,且各章节自成一体,生气勃勃。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虽然简明扼要,但是经济分析却十分高明。如果要更深入地去了解中国经济史,可读朱伯康先生的《中国经济史》。这套书(上下册)的主轴是中国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脉络,但并非是单薄地梳理一遍经济发展史,而是通过与、制度、教、军事、文化等诸要素相联系,进而展现出经济要素与各种外部原因之间的互动勾连。虽然这样的专门史写作难免细碎,但是好处在于会使人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多元和立体化,而不是对历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层。

  还有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名为历史通论,实质上是侧重社会史和经济史的专著,还兼顾制度史和学术史。虽然比较松散,却令人想起象山先生“六经注我”之语。

  文化史可选李山《中国文化史》,从书中论及社会、经济和思想的部分来看,李山的野心极大,一开始便把文化史提升到了文明史的高度。

  文学史我个人推荐林庚《中国文学史》和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前者的史观贯穿了整本书,读来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考。而后者十分详尽,不过一些评议还是可见个人的主观论断。

  艺术史(取“视觉艺术”之含义)部分,洪再新《中国美术史》和杜朴、文以诚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常优秀的著作。

  洪再新早年师从宋史大家徐规,对历史文化背景的把握要强于一些专治艺术史的学者,且开阔的视野、对国内外研究的归纳,赋予了全书强烈的历史感。每一章后还附有相关的论著,以供读者延伸阅读,十分贴心。

  后者正如其名,将艺术史放到了文化史的高度去看待。既有艺术发展史,也有历史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思想史部分,目前声名最隆的,当属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葛著最大的亮点在于写法别具一格,但入门不如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合适。《中国思想通史》虽然是五卷本的大部头,又有意识形态影响,但是论述已经较为全面。且与社会史相结合,能使人对社会面貌和思想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所理解。

  结语: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也正是这样,历史才会在漫长的岁月里展现出千百种不同的面貌。这数不尽的风姿,却又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无论哪部历史著作,都只是用来辅助我们去理解历史的工具。在读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纷繁的历史变化里,形成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关键词:《中国史》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