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会科学院谢祥皓研究员所撰《中华文化三字经》,近期已由齐鲁书社出版。该书卷首题词曰:中华文化,是华夏的根,是民族的魂,是亿万羲黄子孙心心相连的纽带,是华夏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书作者撰著《中华文化三字经》的初衷,或许正缘此而生。全书共982行,6085字,堪称文简义丰,特色鲜明。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其思想内容之精深,历史文献之广阔久远,均堪称世界文化之最。为廓清杂芜,使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精心设计了十七个篇目,使数以万计的历史文献与名目繁多的学说流派各有归属。
首先,作者用一个12行的短序,交代了中华大地的形成及华夏民族的原始足迹,并由此切入“中华文化”的正题。紧接着便推出正文第一篇———《历史篇》,以57行349字,勾勒了华夏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的基本轮廓。“文明史,自书契”,从三皇五帝,到中华,五千年历史脉络,一览无余。
鉴于中华文化各分支学科、学派大都奠基于春秋战国之际,从上古到西周,各类文化形态尚处于朦胧状态,因此,作者乃以《上古圣哲》一个篇题,概括了春秋之前近2500年的历史文化。此篇,作者选取了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姜太公这十一位圣哲人物,叙说了他们各自永载史册的历史贡献。然后,作者以“儒学”、“兵学”、“文学”、“科技”、“艺术”及“”、“佛家”等七个门类,编制了十五个篇目,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各学科、学派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可谓格局恢宏,。
如果说仅仅以简括的文字叙说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也许并不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用这已经无法再少的文字,展示出中华文化的神髓?展示出古代圣哲思想学说的亮点?展示出科学家、文学家、诗人、艺术家固有的风貌与光彩?——这正是这本《中华文化三字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作者既审慎地把握了不同学科、学派之间的横向持衡,又准确精到地开掘出每位文化人物内在独有的历史贡献。略举几例。
孔子写了16行,96字。作者首先以6行36字,叙说了孔子的基本情况与历史贡献:“创,订《六艺》”;“《诗》《书》教,《礼》《乐》习”;“撰《春秋》,晚喜《易》,《易》彬彬,成‘十翼’(《易传》)”。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实体性贡献,至此已可谓略无阙逸。紧接着,作者又以5行30字,讲了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仁与礼:“仁本亲,孝为根”。“仁”的本质,首先在于血缘亲情之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乃是“仁”的根基所在;由此“推己及人”,才有“爱人”之解,这就是“泛爱众,方称仁”。以往学术界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究竟是“仁”,还是“礼”,曾经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十分激烈,然究其实,“仁”与“礼”是完美的统一:“仁与礼,本统一;心怀仁,行合礼。”正如孔子回答颜渊时所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立足于“仁”,就会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皆合于礼,就会“天下归仁”。然后,作者又用了5行30字,嵌入了《论语》述录的孔子原话:“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不欲,勿施人”。最后以“忠恕道,贯终身;有杀身,以成仁”作结。短短96字,孔子思想学说的精粹,已尽现于眼前。
写了18行,112字。依思想学说而论,的思想体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孔子不言“”,则全力追寻之始生,追寻天地之本原;对于现实社会,又以“无欲”“无为”“道法自然”而处之。为全面、准确展示的思想学说,作者以四段文字叙说:首先是的观:“道可道,非恒道;求恒道,天地先。”之道先于天地,不可言说,它就是天地的本原。其次,“道本无,无生有”;“一生二,二生三”。纷杂万象的世界,是“道”产生的,而“道”的本质特征就是“无”。其三,一旦进入现实社会,“无为”“无欲”就成了的基本方略:“我无为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我无欲民自朴。”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才能依顺自然之所为。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后一段,作者以“出关,紫气东来”为引线,道出了关令尹喜请求著书的故事。细细审视作者的文字安排,放之于专门研究孔、老的学者眼中,恐亦无可厚非。
纵观全书,对每一位表现对象,几乎都能看到作者精心雕琢、苦心的印记。其间诸多大家、名著,也往往只有几行文字。如,庄子,既是巨擘,又是文学高手,作者仅写了10行。屈原,中国诗坛首屈一指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人,作者写了8行。李白、杜甫合写了12行,《红楼梦》写了4行,《四库全书》写了6行,王羲之写了4行。或问:如此简括,能表现出什么呢?———在此无法繁引,若能细细翻读其书,自见分晓。
为使读者真切理解《中华文化三字经》,作者随写了约十余万字的资料解说,从而为这6085字,提供了的资料基础。“三字经”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是这样?依据在哪里?字字句句,注文都有交代,同时更是有意识地向外延伸。既有解说,又附图片,图片之中又附解说。纵横勾连,图文并茂。
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