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西迁东还: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亮相天府书展

类别:历史故事 日期:2019-12-4 3:05:56 人气: 来源: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30日电 (王鹏)2019天府书展30日正式开幕,四川本土作家龚静染携新书《西迁东还: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亮相书展,田凤山简历与专栏作家宋石男展开了“抗战后方人物的流寓史”主题新书分享活动。

  《西迁东还》是一部关于抗战后方人物的书,讲述了抗战时期的一段流寓史。书中记录的人物包括马一浮、熊十力、南怀瑾、叶圣陶、范旭东等,涉及学术界、文艺界、政商界等多个领域的人物,再现了抗战年代的波云诡谲和一代大师的铮铮风骨。

  谈及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历史著作时,龚静染说,据他所掌握的档案资料,这段历史牵涉的、军事、科技、文化界不下百人,如果缺乏思考的评判,容易面面俱到,失之肤浅。

  龚静染表示,这部《西迁东还》更多关注的是文化和实业的薪火相传,关注一个时代共同的价值和情感。“集碎片为镜面,照出的是一时之俊彦,能够看到在纷乱、贫穷、焦灼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所思所为,这才是一个民族的根和希望,而那一段历史的闪光点也许就在他们身上。”

  “历史总是重重,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迷失的讲述者,这是我写这本书时面临的困境,在历史叙事中如履薄冰。”龚静染以马一浮与熊十力的故事为例,提及他的写作实践:以资料、档案或者当事人的言辞来追溯,再现一段真实的历史面貌。

  宋石男认为,历史写作不是为了写作而写,是为了理解而写。“历史的意义在于理解,在时间中完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这理解包含着表达与向往。人不可能生活着却不去努力表达他的生活,历史正是致力于表达已成为过去的人类生活。进言之,历史理解意味着体验人类千变万化的差异,洞察昔日人与人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在一切史料中寻找旧时代的细节与全貌。”

  当天,龚静染就如何写历史作品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是在材料上需要有大量真实鲜活的细节,挖掘得越深越好;二是写作中应怀有“物”,物才代表之相,才能体现真实的。“就后者而言,文字的悲悯和谦卑,似乎更合我意。”

  宋石男同样认为,不要以正的历史学家不动感情,“他必须富有情感,‘理解’一词本身就饱含情感,它既隐藏着困难,又孕育着希望,龚静染的历史写作,动情而不煽情,诉诸理解而不心证,既是情感之书,也是理解之书,希望有更多朋友能读到它。”(完)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未经授权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