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名人 > 正文

近代河南士绅的代表人物

类别:历史名人 日期:2018-3-26 18:19:16 人气: 来源:

  河南夺回矿权,峰回转,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袁世凯和英国福公司让步,王抟沙和胡汝麟等人的身份可能是促使袁世凯最终转度的原因。

  王抟沙和胡汝麟都是当时的河南著名士绅。在初年的舞台上,士绅阶层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河南是袁世凯的老家,王、胡二人都是议员,在对付议员已经焦头烂额的时候,如果河南老家的议员再提出什么反对案来,起码会让袁世凯脸面上很不光彩,何况王抟沙还是进步党的活跃,而进步党是由支持袁世凯的梁启超组建的,多多少少,这点面子袁大头还是给的。

  有一个说法叫近代“四大豫人”,指的是近代河南四位很有名气的人,分别为张钫、刘镇华、李时灿和王抟沙。

  张钫是家,在和绿林都有广泛的人脉,纵横清末民初,算得上一方豪杰;刘镇华是一代枭雄,镇嵩军首领,威震豫陕两省,声名赫赫;李时灿是中原学界大儒,学问名垂青史;而王抟沙,则是近代河南士绅阶层的代表人物。

  所谓士绅,就是衣食无忧的一类人,他们不发愁生计,自然就格外关心,追求所谓的尊王攘夷。近代士绅阶层一方面希望搞实业、办教育来图强,另一方面希望定、开参与,但直到清末新政,满洲贵族都没有松口,这也是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辛亥之所以能够成功,士绅阶层在关键时刻的“”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初建,无论是办实业、教育还是搞议院、组政党,都不再是问题,士绅阶层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以王抟沙为例,他在上海、开封创办国内知名学堂,还参与焦作矿业的经营,在上,王抟沙是河南籍的议员,从清末到,他都是河南士绅在舞台的代表人物之一。

  人们讲起百年河大的历史,自然就得从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说起,但说起这段历史,很多人总是把这个校长,那个校长作为重点,而王抟沙的作用往往被忽略了。

  “呜呼,国成立,肇基,河流嵩峡间黯然无色之老大河南,亦将随之焕然一新,变为美丽庄严之乐土也乎?吾窃喜望之,而未敢信也……夫国之强,强于学,一省亦然。河南学战之战阙员,既不能与相角逐。则在中往往蜷伏人下,莫敢仰首一嚎鸣,而一切人民,亦往往不能与他人平等,又将谁尤?……举国,中州独后,河南之不若人甚矣。岂数千万有脑筋、有心思、有耳目口鼻之人民,竟无一引以为耻者乎?如齿之,莫若图根本之救治法。根本之救治法若何?多遣留学欧美,以造就真才不可。”

  揭开了百年河大序幕的这篇《公启》,就出自王抟沙的笔下。当时由于中国公学经营困难,发展陷入停顿,王抟沙很想在上海以外打开局面,就把目光转向了老家河南,恰好河南也有很多人希望促进河南教育的大发展。这些有志之士就联合起来,发起成立了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

  在创办之初,为了取得社会的支持,由王抟沙主笔,在《大中民报》上刊登了这篇《公启》。发起人除了王抟沙外,还有王印川、林伯襄、刘鸣晟等人。

  由于王抟沙在后来的学校创办过程中并没有操办很具体的事宜,所以很多人觉得他可能就是“挂个衔”——但这个衔可不是谁都能轻易去挂的,尤其是河大的“檄文”,非文笔出众、出众之人不能担纲。

  王抟沙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早已名声鹊起,属于近代教育的者之一。这些发起人中,有的说起来还是他的学生,比如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首任校长林伯襄先生,当年在中国公学过。更重要的是,创办这样一所学校,离开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王抟沙和的袁大总统有交往,所以很容易得到的支持(后来坐镇河南任都督的是袁世凯的亲戚张镇芳)。

  学校首任校长是林伯襄,当年9月下旬,首届新生140人入校上课,学校正式命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这样,一所别具一格的新型学校就在古城开封正式诞生了。后来,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改建成中州大学,并成为现在河南大学的前身。

  作为近代教育的人物之一,王抟沙一生参与创办了三所著名大学:中国公学、河南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这样的成绩,在近代河南教育界是不多见的。

  清朝末年,河南提倡留学生回国后应先为本省服务。王抟沙应省内人士邀请,出任河南学务公所豫西议董。但没过多久,因与意见不合,王抟沙辞去议董职务,专门从事宣传维新。

  当时巩县分新旧两派,旧派以张维渠为代表,新派以王抟沙为代表。王抟沙乃邀请新派人士宋景裕等大力开展维新运动。王抟沙能言善辩,他的关于放足、戒烟、以及教育的闻名全县,影响很大。王抟沙在县内宣传新式教育,提倡开办新式教育,不遗余力。在他的呼吁下,巩县先后开办高等小学校、女子小学校。肇兴,巩县学风大变,大多青年学生为了学到新知识,去、上海等地求学。

  为了创办抟沙小学,王抟沙把位于瓦窑沟的王氏祠堂腾出来。他当初创办这所小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本村贫苦人家子弟上不起学的问题,以提高当地穷苦子弟的文化水平。王抟沙在家乡开了一间粮行和一间花铺,由亲戚代为经营,学校的一切费用均由这两个行铺开支。学生上学免缴学杂费和书籍费。家境极为贫寒的学生,学校还安排食宿。当时,在学校吃饭的学生约有二三十人。

  后来,要求上学的人越来越多,原有的校舍不够用。王抟沙又自己拿钱,扩建了祠堂作为新的学堂。祠堂共有20多间房子,后边有青砖窑洞三孔。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本村,只有在高年级中有极少数外村学生。到了1929年,学生人数增加到145名。

  由于该校教师教课认真,教学质量高,学生成绩好,吸引神堤、薄沟、龙尾、康店、黑石关、清易镇、回郭镇、北山口等地学生,远道来报考。

  王抟沙一生为实业和教育奔走,但在他那个时代,付出总是和收获不成正比的。1927年,南京国民成立后,他遇到了商办改的难题。蒋介石派人接收中国公学和中原公司。其中中国公学方面,委派的新任校长是当年被学校“”的胡适,这让王抟沙颇为不快。1931年,王抟沙赴南京和交涉,希望能把中原公司发还民办,虽然历次陈述创办中原公司的艰辛过程,但蒋介石置若罔闻,交涉半年毫无结果,虽然王抟沙辞去中原公司职务,但董事会仍然选举他为董事,可见自在。

  回到后,由于南北奔走,积劳成疾,身体亏损,身患重病,医治无效,王抟沙于1933年逝世,享年58岁。

  王抟沙老先生生于,逢于,但他仍为河南乃至中国的实业和教育问题奔走、呼吁、尽力,有时明知不可为仍一往无前。在那个年代,知识一生心血,毫求,只为国家图强而已,虽然王抟沙老先生没有能够看到他所创办的教育辉煌,但这位近代教育的艰辛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公而为国的深刻含义。

  www.k6c8j.cn www.81pdp8.cn 特价团 智童教育 德国塔诺五金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