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摔手螳螂拳由梅花螳螂拳衍生而成,故又称“梅花摔手螳螂拳”。它是实用性较强的一个拳种,由清末民初年间绰号为“铁臂摔手孙”的武师所创。此拳以摔手为拳之精髓, 对身法要求为六节齐开(手指三节、手掌、前臂、上臂),十三节齐动(指头、颈、躯干、左右大小腿、左右脚趾各二节),手法要求为快、疾、准、猛、重。摔手是侧身探臂,用前臂抖摔手腕,以手背着力向前远击的动作。要求摔手发劲似鸡啄米,如蜻蜓点水。摔出松柔,着的刚脆,出手为掌。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栖霞人于七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螳螂拳谱《可使有勇》中记载:“昔者王郎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王郎”就是明末清初抗清英雄于七,这一观点已被螳螂派传人和学术界普遍认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螳螂拳嫡系传人、烟台王郎螳螂拳推广中心主任孙德在《武林》、《中华武术》等提出了王郎就是于七的观点,2004年出版的《中华名人文论大全》中《中国螳螂拳的源渊与师承发展》一文进行了明确论证。于七创立螳螂拳门之后,螳螂拳主要在海阳、莱阳一带传承。
梅花摔手螳螂拳是实用性较强的一个拳种,由清末民初年间绰号为“铁臂摔手孙”的武师所创。摔手螳螂拳主要流传在牟平区一带,因由梅花螳螂拳衍生而成,故除有梅花螳螂拳拳论的“七长八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外,另有摔手螳螂拳的十二纲要,即“黏、粘、贴、来、叫、顺、送、提、拿、封、逼、帮”十二字。梅花摔手螳螂拳讲究刚柔相济,松沉结合,后发制人,出手以剪刀手招架,随手而进,肘进反崩手。技击以反手为正,手背击打连环出手。
梅花摔手螳螂拳传统套有:截手插锤拳,四奔打拳,崩步新架,拦截,梅花小虎燕,大、小翻车拳等入门初、中级拳。更有高级名拳套:白猿出洞拳、白猿头套拳、九打连环锤、螳螂八肘、锋矛圈、飞虎截、螳螂摘要、大拍案拳等。此外还有徒手对练套,称为揭手对练(进攻与防守),器械对练套单刀对拐子。器械除有刀、枪、剑、棍、外,另有九节鞭、双刀、双拐、双钩、双手剑、匕首、三节棍、卧龙仆、五股钢叉及流星锤等。
牟平梅花摔手螳螂拳实战威力强,有鲜明的技击特点。每个招式、每个动作都有着鲜明的技击攻防含义。梅花摔手螳螂拳也是一项锻炼身体、防身抗暴、延年的体育运动项目。过去,梅花摔手螳螂拳主要是用于实战技击,目前,者主要是强身健体。
由于牟平梅花摔手螳螂拳的运动规律和技击特点对身体某些部位和器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因此它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牟平梅花摔手螳螂拳可以有力地训练上肢各关节的伸缩能力,使肌肉和韧带得到全面的锻炼,还可以训练腰、胯及大腿肌肉群的力量、韧性及灵活性。梅花摔手螳螂拳中的玉环步较之弓步、马步等步型的负荷量大,可增强腿部肌肉的耐力、弹性和力量,从而可使人体各部分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使“武和艺”、“技与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梅花摔手螳螂拳既是训练技击攻防的珍贵文献,又是强身健体的极好方法,通过不仅使者掌握护身制敌的本领,而且锻练人的胆魄,提高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陶冶情操,同时还有极高的观赏娱乐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
许万龙大师1946年7月生于烟台市牟平县解甲镇北寨村(现为烟台市高新区),自幼酷爱武术,1958年随无极名师陈建刚无极拳,在陈老师傅精心指导下,历经6年刻苦训练,习成无极内功,学成陈老师傅之三大密门绝技。1963年又经亲属介绍随梅花摔手螳螂拳二代传人刘一舟老师傅学习梅花摔手螳螂拳,从此与梅花摔手螳螂拳结下不解之缘,长年不懈,刻苦钻研,写下多篇,出色地继承和发扬了刘一舟老师傅的拳法风格和技击特色,曾多次在省市及周边地区参加武术大赛获得优异成绩。1982年,许万龙担任了牟平县武术协会副会长。2003年和2005年,许万龙参加了螳螂拳锦标赛与烟台传统武术邀请赛,均获得了传统套和传统刀术一等。许万龙师傅自己编辑了《梅花摔手螳螂拳技击要诀》、《梅花摔手螳螂拳内功与技》。
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文化趋于多样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梅花摔手螳螂拳也受到同样的冲击。传统武术的氛围不够浓厚,平台逐渐缩小,相应的武校、协会等组织不够健全。人才和资料的流失使梅花摔手螳螂拳的传承发展失去了根基。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