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与名人故事之九十三——
抗日英雄马三乐
马三乐(1913-1939年),字小温,偃师老城北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1岁时父亲马温甫病逝,母亲带着他以耕种家中的十亩薄田为生。马三乐勤奋学习,1929年偃师县立师范学校成立,他决定考取师范,从事教育,减轻母亲负担。
1933年7月,20岁的马三乐从县立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县立一小和牛庄小学教书。当时,县立女子小学为国民党CC特务分子所把持。1937年正月十三日老城庙会前夕,马三乐和地下党员孙西岐携带揭露CC分子罪行的传单,张贴县城大街小巷,CC分子受到社会舆论遣责,纷纷悄然离去。马三乐与地下党员孙西岐、刘伯鑫为莫逆之交,受革命思想熏陶,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吞并了东三省,又开始图谋华北。1937年4月,马三乐独子出生刚九天,他便经地下党组织介绍,与牛庄常育民(现名常韬)、姚德纯(抗日烈士,生前曾任山西五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长)等人,远涉千里,奔赴抗日前线。1937年7月7日,日寇在北京郊外卢沟桥挑起战事,即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马三乐与同乡,参加了薄一波、韩钧在山西组建的抗日决死队,曾任营教导员,在抗日最前线与日军作战。其生前战友袁维丹建国后在给马三乐家人的书信中回忆马三乐:“你父亲作战勇敢,每打起仗来,总是冲在前面,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深得战士的尊敬和热爱。”
1939年7月,马三乐率部队在山西汾水驻防。日军调集九路大军围攻晋东南地区,战斗异常激烈。马三乐身先士卒,指挥反击,英勇牺牲。在马三乐的影响下,侄子马稔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并于1942年到山西参加革命,在中条山一带打游击,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19岁。今天,偃师市烈士陵园纪念碑前的烈士墙上刻着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马三乐,其英勇事迹被国家和人民铭记。(王祝鹏)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