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接触到的国画家郑有鸿先生,是位四射的艺术家,他说话时,语速很快,中气很足,声音洪亮,且心直口快的表达,能让人洞见其性灵深处不折不扣的静澈,以及一种赤子童心的纯真。在他的作品里,能感受到从水墨漫漶中渗入的通透清逸,体会其挥毫的潇洒,皴点的细腻,在大气中有着奇巧的点缀,郑有鸿在信马由缰,洒放不羁的个性彰显下,亦有着谨严细致,一丝不苟的内敛追求。故其作品最终展现出的,便是一种精气内含,神奇外放的,由内生发再蒸腾而出的极致气韵。
以心入画 天成
谈起与国画艺术的结缘,郑有鸿先生自小便喜绘事,他的天赋异禀使他在幼年时期就出极高的绘画天分,从童年到小学时代,其绘画作品都在学校美术课上名列前茅,且经常作为其他同学临摹学习的榜样。到了青少年时期,郑先生真正踏入国画生涯的“启蒙老师”却是《芥子园画谱》。在学习期间,对“树谱”的临摹也是极下工夫,尤其对松树,他有着一种特别的偏爱。可以说,郑有鸿完全是在一种无师自通的状态下完成了自己绘画初习的基础。此后幸运的是,不论在高涨,还是文化传承兴起的时期,郑有鸿都从事着与绘画相关的工作,在那时,不论素描,水彩,水墨等不同科类的绘画艺术他都有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实践,也让他在逐日的积累中慢慢感会融化其所思所学。结束后,郑有鸿先生报名参加了中国首届书画函授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便专工画事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会员。1989年,郑有鸿又自费赴日本国长崎有益语学院学习日语,且在那里学习了雕刻艺术。 1990年,考上日本长崎大家美术教育学部雕塑研究生。“我在学习的时候,是不忘以基础为根基的。过去有学过素描的功底,在学习雕刻的时候就用上了,对线条就有一种的认知。我本身很喜欢雕刻艺术,而且,雕刻和绘画都是相通的,特别是如果将雕刻的立体感呈现在画面中的话常有特色的。”在雕刻艺术上,郑有鸿先生从事的是木雕,以圆雕和镂雕为主,且喜欢演绎较为复杂的题材。聚观其雕刻作品,香榭亭台,宫阙阁楼,游船战舰,飞禽走兽应有尽有,不一而足,俱是精美细致的巧做,有着栩栩如生的神情。长期从事雕刻艺术,让郑有鸿把对刀工使转的熟练掌握逐渐运用到国画的创作当中。观其国画作品,都有一种嵌入式的立体,挺拔的骨感美,其构图看似凌乱,但细品却发现蕴含着深邃的布局逻辑,墨韵看似涣散,但所到之处皆是物景。色彩俱在相糅中互生互隐,却也清晰可辨。这样的效果便是得益于雕刻技法的功底,在看似复杂散乱的画面中总能有提纲挈领的突出主题来诠释整幅作品的深刻寓意。
郑有鸿先生是福建人,在国画创作上,对于取材自然以南方山水为多。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其作品,便是“雾迷氤氲,水墨淋漓”。这也正是符合了南方气候的特色。笔精墨妙的佳作,不仅是郑有鸿身处彼地之熏染,更来源于他如痴如迷的投入。“在绘画的创作上,一定要多观察,仔细观察,慢慢体会,不能着急。只有吃透了大自然的变化才能创作韵生动的作品。”这便是郑有鸿先生对“自然”之悟道,需要有一颗沉潜清静的心怀。在多少次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候,郑有鸿确实是一个忘我的痴人,不论走在何处,只要他的灵思稍被触动,便会久久驻足彼地去感会,融化。直到一种在“澄怀观道”后产生的“融万趣之神思”情怀的出现,他才会在会心一笑之后移步离开。不光是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和,平日的画展,演剧,音乐会等,只要他有时间,便是必到的宾客。他的内心似乎有着无限大的存储空间,能够将所闻所见一象不落地纳藏于心,尔后再将心中酝化的诸象提炼为对生活的,且在着墨于纸的瞬间,爆发出绚丽灿烂的艺术。“在创作的时候,我偏重于对感受的传达,是对自己感情的抒发,同时也是之于要让别人有什么样感受的目的。我希望让别人看到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不一样的,不能被模仿的,这种丰富性能带给观众一种充实的愉悦。”诚然,郑有鸿先生的画作可以称得上每一件都是孤品,因为,每一幅画都是连他自己也不能再画出第二遍相同的笔墨。从其画作中,可以看到奇巧的构思和惊喜的泼彩,但却无法找到相同的规律,有着鬼斧神工,难以捉摸却又浑然天成的佳妙。但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创作,是从稳扎的传统中走来,又将创新技法融入其间,经过长期实践的巧琢而形成了“郑氏笔韵”的逸格。
真如感受 随缘悟道
“我在创作过程中,是随画随发现的,不会拘泥于一种形式。我要先到达一种自然的状态,才能不断发现新视界,能不断的变化。我觉得,画画要多观察植物的状态,这是最为生动的情节。”
在郑有鸿先生的创作里,人们常能看到的是松树。可以说,他的画作,已经形成“无画不松”的惯例。虽然他追求的是迁想妙得的随意变幻,但松树始终是其最嗜之题材。因为它象征的是一种常青不衰的精气神,一种源源不竭的生命力。他笔下松树,根据四时不同呈现出多姿异变,春如洗,夏蓊郁,秋萧条,冬苍毅。时而充满画面,时而伴作一隅,时而茕茕孑立,时而森茂若喜。这似乎也能从里观照到郑有鸿的面貌,不仅有着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但却始终如松般雄壮坚韧,充满热情饱满的生动气韵。在郑有鸿先生作品里,有几幅不得不提。《瑶琳仙境》的浑然天成,《听秋》的丰富意境。最值一书的,便是《梵树落》的,在不经意间巧夺天工的天人合一。这幅作品里蕴含的,是郑有鸿先生与禅悟的。他不经意间的泼墨,让本来只是构思了山水画创作的宣纸上,突然跃出一尊佛像,在惊喜之余,郑先生瞬间便产生一种虔诚的心。他没有怠慢,更不轻率,而是重新认真构思之后的笔墨,小心翼翼地落笔于纸,仿佛生怕惊吓到仙灵之尊位。正因有了这份更为细腻和仔细的雕琢,这幅佳作的落成,为观者带来的是一种能抚平躁郁的静谧,在松树与青山的环抱中沉沉而坐,任远处群山层峦叠嶂,云水交相暗涌,似乎外面那个婆娑世界都与眼前这个纯善的空间没有任何,仿佛在空旷中臻达了致远之幽邃。其实,郑有鸿的每一幅作品都着这样的禅释,他的,他的专注,让其在不知觉中便了,真是“不知仙音何处来,只因郑笔栽”。对他不辍于研的回报,自然是荣誉之归。1985年5月,参加全国化工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获荣誉;1989年8月,长崎县谏早市举办留学生三人展;1990年,长崎大学教育学部美术雕塑研究生;1990年8月,日本、韩国美术作品交流展并赴韩参展;1990年11月,第35回日本长崎美术展览入选;同年,长崎新闻美术馆水墨画、书道、印个展,2005年,世界和平国际书画大展优秀作品。2010年3月,香江人物画优秀。2013年,获中国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2014年,在中国邮政庆祝中华人民国成立65周年出版了【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集邮册】。2015年元月,中国邮政又采用了国画发表贺卡明信片。作品常被海外华人名人收藏。
郑有鸿作品2
在艺术创作生涯中,郑有鸿是个永不“知足”的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总能激起源源不尽的灵思和感怀,为他提供了不断追求的动力。“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深入生活观察和就会有太多的收获,每天都会有新的感受。这不仅是对自己艺术创作状态的,更是对生命的。绘画艺术不能一成不变,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脱离生活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新题材,新寓意。”目前,郑有鸿先生正在磨砺着自己的又一新作,他准备花一段时间来完成一幅长卷作品,依旧不乏对其所爱之松树的研索,且加入万里长城的内容,松树之繁茂常青,长城之坚毅稳固,表达着他对“中国梦”的,对时代的,以及对生活的热情。相信,这也是观众和中国画坛正期待着的一幅鸿篇巨制。(记者:杨丹菲)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