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名人 > 正文

廖李追源

类别:历史名人 日期:2015-7-6 1:13:38 人气: 来源:

  一、念祖

  我始祖克宽,元末人。文经武纬、智尽其谋、武竭其力,挥刀跃马战群雄,克宽荡长建军功,武略文谋利天下,惠泽子孙荣,报国为民,御封一品武略侯。是为武侯开先,世传本源,旺我家族,子孙绵延。二世祖文贵,明初工部主事,为官清慎著闻。三世祖兴十岁时,恩报中表“李春抚养”,始姓李,以德修身,积善躬亲,积金赈灾,施仁播惠。教子“以尽职为忠,子爱其亲以显名为孝”,重教兴族。四世木祖,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考取进士,为大中大夫南京光禄寺卿,系二品官,清正廉明。乞恩明廷,褒封二世祖、三始祖遥封大中大夫南京光禄寺卿,并先祖母均授荣封。其子,五世祖炜任苏州府通判。五世联芳,光耀祖。

  木祖1486年卒于官。圣闻,下诏谕祭,赐银监造祖茔李家林,林前建李氏家祠,凸显“忠国、孝亲、为民、奉献”的本源之魂。

  瞻祖追源,颂我祖先:“武功文德,唯忠孝先。念祖厚恩,崇尚本源。”更能体现廖李家族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传统美德,是祖先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和不竭财富,使我们认识到:为国家尽职,乃为忠之必行;子孝其亲,乃为仁之根本。武必强,外不侵;文必兴,内无恙。激励我们时代、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续新篇,实现中国富强梦!

  念祖厚恩,自然离不开前五世先祖。他们为保后人平安避乱,冒九死一生逃难,离安都,吃千苦、排万险,徙至山东田村都(今曹县),佑护子孙,绵延至今。然而,谱中无其名,仙骨亦。念此肃然起敬,心潮难平,深念先祖。慎终追远,敬念祖先,使我倾心追寻本支脉传承之源,家族文化,使其更加灿烂。

  二、廖氏溯源

  树有根,水有源;人之本,古有先。

  考之史书、族谱,廖李本同同源:“我,先代本广东增城县平安都人,廖氏之旧族也。”“传至武略侯已六世矣,五世坟墓皆不可考……”如今,廖氏像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古树,冠盖五洲,天远地遥,枝枝连根。

  坟不可考,其根犹存!根在哪?“廖氏之旧族也。”原发地“旧族”还留有否历史记忆?这是要探索的题目。“旧族”之根又在哪里?诸姓之源,皆炎黄子孙。炎帝不敌另一部族首领蚩尤,黄帝战而胜之,天下归心。廖氏渊源,就出自中华始族轩辕黄帝,生二十五子,得姓十四人,其中黄帝正妃嫘祖所生两子,一个是玄嚣,称少昊,传周文王姬昌;次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生颛顼。《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位列五帝之二,称玄帝,号高阳氏(高阳是继承上祖太阳神)。曾主持山东曲阜地穷桑国,又称穷桑帝,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是我国远古时代教、确立社会秩序的创造者。他前承炎黄,后起尧舜,奠定华夏基根,为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国学大师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左传》说:“颛顼叔安夏代受封于蓼国。”颛顼,传至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生六子,樊为长子,封昆吾国生叔安,帝舜时,叔安治水有功,封飂国为侯,故称飂叔安。《风俗通》:“古有叔安,《左传》作飂,盖其后也。”是为廖氏之起源,为廖氏鼻祖。飂国历夏讫商世为诸侯,至西周初为周吞并。飂意为风,是风姓分支,飂又同蓼【详见黄帝—叔安公世系图】(摘自《廖氏族史探索》)。

  《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湖阳县,故蓼国也”。西晋杜预注《左传》:“蓼国,今枣阳县东南湖阳城”。《水经注》也引《汉书》说,“唐河县南80里湖阳县故城,故蓼国也”。 故蓼国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南、东部,桐柏县西部,新野县南部和湖北省枣阳市北部,随州市北部,襄阳县东北部一带。

  故蓼国国王飂叔安,选择桐柏山西部余脉蓼山依山建都,筑两道石砌城墙,又结合护城、治理历年水患,兴建水利,在山下挖蓼阳河和山后蓼阴河,既疏洪又灌溉,三图一体,安邦,永利于民,得到蓼国百姓拥戴,历经夏商周三代,约1400年,于公元前639年,楚国北图中原,蓼国被楚所灭,史称西蓼。以国为姓,举族辗转外迁,有不愿背井离乡之蓼国先人,隐藏于蓼山北麓,延叔安公次子董父名为董姓,是董姓之起源。逐渐形成董柚村和山南廖庄,一祖分两姓。传至春秋,叔安公37世裔孙飂伯高,将“飂”去“风”加“广”为“廖”。从此,廖取代飂(蓼),成为这一族系的姓氏。用“廖”字作姓,至今已2600年之久。伯高公被奉为廖氏直系始祖。(附叔安公世系表四页)。

  蓼国再次出现在史书上时,已是公元前573年。在蓼国国都置湖阳邑,继秦始皇置湖阳县,至汉高帝四年(前203年)置汝南郡辖湖阳县,即今日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这就是最古老的汝南廖氏原发地。山河依旧,蓼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廖王之举仍后人。时过2700余年,故蓼国百姓还心向廖王,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在蓼山顶修建敬仰廖王神祠——蓼王庙。每年农历2月28日,来自蓼山百里内外的百姓会聚蓼山赶庙会,焚香拜廖王。元朝时,汴梁营田提举裴世英见庙会香火之盛,感慨万分,遂邀请淮安李松真为廖王撰写碑文:“夫高爵重禄,声名于天下者,或可以取之。至于没世不志祠祀之者,惟其功德加于民也。”短短39字,汇集了蓼国百姓数代人和的共同。刻石铭记廖王叔安公“惟其功德加于民”的——唯民神圣!深得百姓爱戴,化为神。谱写了廖氏文化四千年的历史文明,确立廖氏在中国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除汝南廖氏之外,还有偃姓廖氏、姬姓廖氏等。

  (一)偃姓廖氏,出自皋陶之后。皋陶,东夷族首领,出生山东曲阜偃地而姓偃。帝禹时掌管刑狱,被选为禹继承人,因早逝未承。禹封皋陶后代为侯,国都在河南固始县蓼城岗,史称东蓼。《中国廖氏通书》说,后人有称西蓼灭而迁东蓼。至公元前601年被楚国灭,臣民以国为姓。蓼与廖通,也作廖氏。

  (二)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后。玄嚣之孙帝喾传至弃,称后稷,居于姬水旁而姓姬。据《广韵》《姓氏考略》载,周文王姬昌之子伯廖,受封于古风国,在唐河县湖阳城。伯廖的后代,有人以他的名为姓,伯廖为姬姓廖氏始祖。由此可知,周武王并飂后,命伯廖管辖湖阳。据《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载,周文王有个庶子姬公奭,周武王时封于召(今),称召公,传数代至召伯廖,他的裔孙其,为使人知晓他是召伯廖的后代,便取其名为姓,叫廖其。故召伯廖也是姬姓廖氏的姓始祖之一。

  (三)缪颜二姓所改,姓廖。殷纣王时,缪颜二姓均为宫廷衣冠之官。纣王无道,混乱朝政,艳装侮物,不知瓜田李下,遂弃官隐居陕西北洛河上游维阳山谷,恐追累子,始并合改为廖姓。

  还有“张廖简”联和“生廖死张”之说。张廖简联是说元景公九子俱显赫,时因告反,为避祸九子分三姓,文广、文兴、文举仍姓廖;文福、文亮、文录分姓为简,以太原郡望;文用、文明、文峰随母姓为张姓,袭用清河郡望。

  “生廖死张”是说“张廖”这一姓氏,百家姓中没有,而源于张廖始祖张元子,元顺帝时,到漳州诏安县官坡教书,入赘廖三九郎家为婿,待婿如子,元子视岳双亲如父母。明洪武八年,元子生一子名友来。时逢廖族有犯国法不赦者逃逸无踪,累及全族,元子挺身而出,以廖姓亲族身份诣官,累官司多年,结案回家途中病危,临终嘱友来:吾你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图报,不能如愿,汝当代父,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父姓,不忘张廖两全。故有“生廖死张”这一“张廖”之姓。在称双廖,正统的廖氏称“单廖”以示区别。

  (四)图腾化为姓,廖氏图腾—风(见图一中心部分)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是先人把无限之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作为神起来,形成氏族的族徽为图腾。后来,有些图腾为姓,图腾便是姓氏语言和文字符号。

  廖氏先人风和植物草本、动物燕子,幻想像鸟类一样在天空飞翔。廖氏图腾中的翏,出自皋陶氏燕子支和风姓分支。“翏”是古老的象形字,象征廖氏的渊源和古老文化;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将图腾作风来解释,以显示廖氏荣耀。取鸟类之形为载体,左旁加风为“飂”字,体现对凤的和风姓分支;上部加“艹”为蓼,又体现湖阳原生草本红蓼花。花繁色浓,诗人画家写在他们的诗情画意里。白居易诗中写道“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 ”;杜牧写道“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西游记》中还写道“白苹红蓼霜天雪,落霞孤鹜长空坠;红蓼花繁映月,黄芦叶乱摇风”;宋徽就藏有《红蓼白鹅图》。由此,红蓼演绎出蓼山、蓼国、廖姓。“翏”字上部为凤冠上的羽毛,中部为“人”字,变化多端,上为凤首,中间小园有画凤添睛。“人”字左撇既是凤翼,又是凤足,右捺既为凤之身躯,亦为凤之翼足。“人”字下“彡”为凤之尾。三部分结合像一只逼真之飞凤。古老的“飂”字,宛如凤凰腾空翱翔。蓼字恰似凤栖梧桐。“翏”字上加“广”为廖,犹如金凤归巢,安得广厦,以改变祖先以游牧骑射为生、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

  廖氏图腾用金。是中华民族的标志,象征皇权和种族,体现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永远不变的皮肤,示廖氏磊落,功德于民,庭润家声,驰足大道,奔幸福安康。底色配红色圆,整个图案呈“丹凤朝阳”。示廖氏亲都有一颗火红的心,血脉相连,展宏图大志,博万里鹏程,创美好明天。

  三、播迁

  沧桑历变,播迁世远地广,但先祖之传衍,历世可考。公元前639年,楚灭蓼举族开始外迁。《廖氏源流序》说,传至叔安四十七世惠公,秦景帝时避乱迁鄄城复迁河南;叔安六十世扶公,满腹经纶,明天文识谶纬善风角推考术,世称《北郭先生》,名垂千古。此乃廖氏盛于汉。此前在江北发展。至三国,叔安六十三世立公,事蜀为长沙太守,孔明称其为楚之良才。叔安六十四世廖化,字元俭,本名淳,先居襄阳,事蜀前将军关羽主薄,关羽败,思归先主于湖北秭归县封宜都太守。先主崩,新主封其为丞相参军,为都广武,升右车骑将军,以果烈封中卿侯,蜀灭隐徙洛阳,为洛阳廖氏始祖。以此直系祖为主线,汝南廖氏播迁的历史。

  传至西晋,叔安六十八世子璋公,居南京,是为南京廖氏始祖。晋咸宁二年(276年),以武功封左卫镇国大将军,生二子,长子原宪袭封大将军,居洛阳,播迁鄂、赣;次子从宪,字维圣,以武功封左卫大总管。因“五胡乱华”,公元311年,洛阳被匈奴人刘聪攻破,由洛阳迁浙江永嘉,其子五桂以武功举为征吴左卫镇国大总管。随后数代,振武联芳,一门八孙均官宦,随迁省内外八州,其中叔安七十二世守信公,任青州刺史,后世裔衍广西宾阳;诚希公任扬州刺史,其孙彦光任汀州节度使,镇守福建,子玉玲任湖广郡守。

  传至叔安七十七世,奇可公,生三子,南北朝时,封三郡,长子延邦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次子延龄任武威郡太守,封武威郡公,为武威廖氏始祖;三子延春任太原郡太守,封太原郡公,后世分别称清河郡望、武威郡望、太原郡望。郡意为群,郡望即群中望族。叔安七十九世崇德公,于唐贞观(640)年授任江西虔化令(今江西宁都),后升宣州刺史,为江西廖氏始祖。至唐初延邦、延春有子无孙,廖氏三郡有崇德公三子兰芝、兰階、兰得承三郡。兰芝公三子光景公于唐景云(710年)任宣州刺史,生三子,长子琼瑄于唐天宝二年(743年)钦取进京卒于途中;次子琳瑄以武功封银青光禄大夫,任兵部尚书,前百胜将指挥使,并为《虔化廖氏族谱》写序(见附页1),迁福建蒲田,三子瑞瑄迁广东增城,是唐时迁增城县最早的一支廖氏,裔衍流向不详。

  琼瑄生一子四十一郎公,避安史之乱,由宁都迁汀州宁化石壁寨,因屡遭兵乱,再迁顺昌,其曾孙元景一门九子,文广、兴、举、福、亮、录、用、明、峰,唐末同朝为官,世所罕见。长子文广任南朝宰相,次子文兴任参政,其他分别任刑部、通政司等要职,分衍至广东南雄、兴宁等地。

  传至叔安八十八世廖花,字实蕃(文兴次子),于宋太祖四年(963年)任湖广参政大夫,居上杭,为福建杭永始祖。一子三孙,曾孙十人又分衍十一省。随之,先后兴起辽、金、元与宋共存时期,不断,以至元灭金、宋的战乱历史变迁,宋末元初,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浦、梅县、兴宁、五华等地。

  宋庆元三年(1197年),叔安九十二世廖坚,授任增城县令,至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立国。坚公落籍于原属增城县的龙门,后划出增城,立龙门县。廖姓众多,有廖半县之称,又有廖氏叶茂广东,根系龙门之说。

  南宋咸淳年间(1265年),发生胡妃之变,祸及宋理学家朱熹廖德明公,直族兄弟十七人,避祸乘筏逃散,分居广东东顺、四会、番禺、增城、广郡等地。

  廖坚下传五世廖剩甫,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去江西瑞州任官,其子明义,后在广州府任左副都元帅,而至正1341年初继位,只历28年。元末这段史实,与我始祖廖克宽“元末人,以军功封侯”的历史,可说是同一历史时段。从廖坚授任增城县令至廖剩甫去瑞州任官是124年。与我前五代先祖离安都走过的历史时段又相吻合。因为都是相隔五代。这就有理由设想我们的前五代先祖与廖坚是同一个时代的人。那么,先祖是在宋末元初避乱离安都,一辗转百年至田村都。这样算起来约800年。要知究竟如何?待实地考察见。

  明代,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河南、江苏、等地。

  清代,闽粤廖姓入等地,进而移居日本、泰国、新加波等东南亚国家,再星撒于欧美、非洲一些国家。今日廖姓以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居多,总人口400余万。廖姓分播在青州、郯城、峄县、兖州、苍山等。

  四、蓼王庙

  蓼王庙,是由长城中国旅游服务社董事长廖太全贤发起的。他在的开基祖廖仲杰,是福建永定县人(铁匠),于元末(1350年)移居上水乡已650余年。至于以前的家族源流知之非非。为寻觅祖根,太全走访国内外廖氏亲组织和廖姓人士,从中查寻有始于西晋的《廖氏族谱》约110部,散藏于美国、日本和我国多个国家图书馆及民间亲组织,依据《廖氏族谱》和史籍资料,廖太全追溯到廖氏的源头蓼国。于2004年11月11 日,到蓼国古都湖阳,现称唐河县湖阳镇,登上蓼山,找到蓼国古都内城残留遗迹石砌根基和外城土夯城埠印迹。通过数天考察和遍寻当地百姓了解到,很久以前,蓼山百姓怀念廖王,建过蓼王庙,后来庙没了,但至今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百姓仍都来赶庙会拜廖王,廖太全确认这就是自己祖先长期生活的地方。廖姓发源地古飂(蓼)国。“有山有水又有花,千年古国廖氏家”。他带着难以的怀古幽情,竖立了一座高3米、宽1.5米的《蓼阳河》(图二)作为永久纪念。廖太全的湖阳之行,在各地廖氏族亲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众多廖氏人士心目中,古蓼国的身影由模糊变得清晰,并提倡蓼王庙。他登高一呼,得到世界廖氏亲组织和后人的支持。半年后,陆续由、英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及我国、港澳、闽、两广等地廖氏亲到湖阳寻根祭祖。

  2006年9月23日,以澳门特区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廖泽云牵头,在广东惠州成立世界廖氏亲总会。廖泽云被推举为首任会长、筹建蓼王庙主任,廖太全任副主任。多次召开筹备会议,发动世界族人捐资出力,促使蓼王庙于2009年3月24日动工,2010年4月 12日竣工,同时举行竣工典礼和祭祖大典。为廖氏太始祖叔安献上慎重追远的怀念,圆了廖氏子孙的寻根梦,我们的灵魂有所皈依。这一,把我的心引向蓼王庙,于2012年3月20日(农历2月28)庙会这天赶到蓼王庙祭祖。由唐河县廖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廖义培先生前引,侄子振松扶我上蓼山(图三)。山门石牌坊《古蓼国遗址》五个大字。留影作念(图四)。上行约500米,仰望像悬在空中的蓼王庙(图五)。至庙,喜见叔安公石雕像立庙前,《古蓼国国王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图六)。一同向始祖叔安公进香叩拜(图七)。直观圣像基石铭文:

  “叔安,夏时分封蓼国为侯,称蓼王,又称蓼叔安,即廖氏太始祖。至今有蓼、飂、廖同音。”

  “《史记》黄帝正妃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颛顼。”

  “陕西黄帝陵《百家姓书库》引《风俗通义》说颛顼之叔安,夏时受封于蓼国,故称蓼叔安,其后代以国为姓,称廖氏。”

  《唐河县志》第二页襄王十三年(前639年),蓼国为楚国所灭,为廖氏溯源找到。

  新建蓼王庙,以花岗岩为主材,坐落在蓼山石上。是一座式仿古建筑,巧夺天工、雕梁画栋,格外耀眼。一进殿门, 我就被高阔明亮、日月同辉的王宫所吸引。蓼王端详地坐在龙椅上(图八)。上前再拜跪诵“叔安祖英灵,长青。”起毕,扶梯登上城楼,四下一望,心旷神怡,有腾云驾雾之感:“心血沸腾神,不知今日是何年”。蓼王庙梦幻般地飘荡在云层中:“云雾缭绕神祠浮悬阳,驯服蛟龙天聚紫气驾廖仙”。随后,我恭捧《廖李族谱》交给廖义培会长,并介绍廖李分支的历史和相关情况。他说:“我很惊讶!原来只知道有因避祸随母姓张的,也有张随廖的,还有缪颜二姓并合姓廖的,和“张廖简”联的,还没人知道有廖李这一支。太幸运了,今天第一次见你来蓼王庙,带来这部族谱非常意外。”又问:“本支人口多少?”我答:“万余人吧,算这支人向会长报到了!”会长说:“很好!欢迎您这支族亲离开蓼山2600余年后回到老家!”我合掌打躬,并向蓼王庙第二期工程捐赠1000元,拜别廖会长。

  五、廖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名人

  廖氏传承至今4000余年,约124代。新百家姓排名第61位,廖氏家族文化和不变的家风,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进步,给祖国的安定统一、开发资源等,都做过重大贡献。依宋代欧阳修、朱熹、文天祥、陆九渊历史名人。文学大家为《廖氏族谱》写的“序”和 “跋”都肯定了廖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附页2-4)。

  廖氏在历史上的名人,除文中提到的,还有廖俨,字端庄(845—962年),享年118岁,原河南固始县人。唐僖中和四年中榜,次年任福建都团练使,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至上柱国等职,以廉政、、勤政著称。

  廖刚(1070—1143年),号高峰,北宋崇宁进士,历侍徽、钦、高三朝,以仁政重民、刚直不阿、忠直执言、威武不屈著称,官至兵部尚书,杰出的文学家、家、思想家、军事家,著有《高峰文集》,有四子,皆为将帅。《廖刚传》“刚正不阿、忠直执言”,2008年入选全国高考试题。

  廖德明,字子晦,号槎溪。幼年,后读理学杨时著作大悟,遂心于理学,建苍山书院。理学家朱熹亲自,德明投其门下,终成朱熹得意门生,是继孔孟朱熹之后而成名儒。德明公入闽始祖廖业公与廖刚公入闽始祖廖镇公为同族兄弟。均为唐懿时睦王府、吉王府司马。德明公,宋孝四年(1167年),中举,五年登进士第。历任蒲田知县,1195年任潮州通判,后任浔州教授、知县,江西提点刑狱、广州知府等职,累部尚书、东宫侍读,以直焕阁直学士致士。在蒲田任上禁巫风,治神棍,拒太守占地扩建府第,建《仁寿廬》,收恤病瘫之人;在江西任上理学,亲自;在广州任上,建《安乐居》,为无居所者居住,并创建《悟师堂》,刻朱熹家杞及程氏诸书。朱熹得知此事说:“德明自始仕,以至为郡,惟用三代直道而行一同而已 ,学禁方严,确守师说,不为时论所变。”德明公著有《槎溪集》、《文公语录》《春秋会要》等。

  廖永安(1320—1366)、廖永忠(1323—1375)兄弟俩,以战船千艘反元。后于巢湖水师事明主朱元璋,永安率军连克常州、铜陵、常熟、通州元军数城,复宜兴取太湖与吴珍决战,因后军不继,船破被擒,囚凡八年不投吴而逝。明太祖赞永安不屈,遥封楚国公,后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大都督、郧国公。

  廖永忠率军定集庆,克镇江,大败陈友谅于龙江,克安庆、取江州,挥师南昌,于鄱阳湖射死张定边,气死陈友谅,在陈理,覆舟溺死韩林儿于塗州,取成都、北征蒙古,拜征南将军进克福州,由海道取广州,收广西。永忠为朱明王朝逐鹿中原、转战南北、民族统一、国家安定立下不朽战功。明太祖曾书《功超群将,智过雄狮》及“传一廖二”赐德庆侯,以胜其功。可惜,一代横戈跃马大将军,以,被赐死。至洪武十三年,其子权袭侯职,廖家兄弟堪称忠烈满门。

  廖燕,字柴舟,清初广东曲江学者,文学家。识多智广,他说六经之理,存在于未,有文字之先;上古无兵书,而孙武、吴起皆因善于带兵,才写出兵书。燕公善草书,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文卷》。

  近代,廖仲恺,家,。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被暗杀,遗有《廖仲恺集》,其子,历任、局委员、副委员长等职。

  中国古田会议,就是在廖家万缘祠召开的,被列为国家文物单位。

  纵观各代廖氏家族,彰显祖德,衍振家风。知我之木本水源,文化传统之光更灿烂。生能为廖氏子孙而光荣。

  六、后话

  我是学水利的。退休后读《廖李族谱》原序,始知从始祖开创的扬眉吐气的历史,历世望族,倍受鼓舞。在前历史只知原姓廖,因避乱,从广东来山东。开居山东先祖是谁却不可考,心里很茫然,恐怕连族谱原序的作者等先辈们也很无奈。这当然与宋末元初连年战乱,历时百余年的历史过程是密切相关的,是造成我前五代先祖失序的主要原因,这种状况,延至(清)光绪年间立“谱”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也实属无奈。能把“谱”立起来也很不容易。我感谢这些先辈们。

  现在国家繁荣安定,交通、通讯、网络发达,族亲组织星布,修谱多且细等优越条件,多于族亲组织和相关人士交流是很必要的,有利于查考工作。先祖何时离安都?哪个族系分支?都增加了很多有利条件。要做这件事,当然困难还很多,但不是不可克服的,历史、根系是客观存在的。总之,困难可以克服,相信根系寓于客观历史的事实是不可改变的。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经不懈努力,意外找到廖氏太始祖廖叔安和发源地。同样,有望找回失落的历史,(或许经过几代人的探索接力积累),但要有人、有时间去做,而我不了自然老化和退行性病变带来的困扰,行动不便,看书写字都难,是可望而不可及,也很无奈,实不能出门考查。这要靠我们家族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各尽一份责任去做了。

  我虽历九年,做了些念祖追源工作,而面对廖氏起源、繁衍、播迁历史悠久,且复杂,这在我心里是一片空白,也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历,实感力不从心,何况又不善文,思维愚不可及,尽管追求也很难做到位,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族亲关心族事,给予矫正,补充、完善,把族事做得更完美,企足而待补上前五代历史空白。

  仅以敬祖追念献给先祖和族亲!

  单县李油坊:廖李廿代庆真字子正。

  2012.5.16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