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1853~1926),小名长泰,字季直,号啬庵,常乐镇人。从小天资过人,13岁时能读《礼记》、《春秋》、《左传》,并能作“八韵诗”和八股文。一次塾师宋蓬山举“人骑白马门前去”嘱对,张謇应以“我踏金鳌海上来”。清同治七年(1868),开始入科举考场。按旧规,家庭三代无人入学为生员者,称为“冷籍”,子弟应试往往受到多方和。为使张謇顺利应试,经人介绍,冒充如皋人张驹之孙张育才去应试,中秀才。但冒籍应试法的,如被,不仅秀才被斥革,还可能受到之灾。因如皋张姓乘机向其父张彭年大肆不成,予以,被如皋县关押3个月后才回海门。其时家庭经济发生困难,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经海门师山书院院长王崧畦、海门训导赵菊泉、通州知州孙云锦等人的鼎力相助,于同治十二年(1873),经礼部核准“改籍归”。同治十三年(1874),21岁的张謇开始游幕生涯。同年夏,任江宁发审局,结识许多名士,扩大社交范围和知识面,增强个人涵养。农历腊月下旬,回里省亲,并与乡人徐牡丹定婚。光绪元年(1875),张謇经孙云锦介绍入驻浦口的庆军统领吴长庆幕任机要文书。后随军去山东登州,驻防渤海湾。光绪八年(1882),随吴长庆军去朝鲜协助“理画前敌军事”。光绪十年(1884)夏回乡,光绪十一年(1885)春,考中第二名举人,时年32岁。光绪十三年(1887),调任开封知府幕僚。8月,郑州附近黄河决口,亲赴现场查勘,并应河南巡抚之邀,代为拟订治河方案。是年底回乡,致力于教书与著述。先后应聘主持江苏赣榆选青书院并兼修县志。同年,应太仓知州邀请,商讨太仓州志体例。光绪十七年(1891),参与修东台县志。光绪十九年(1893),主持崇明瀛州书院。在此期间,他曾先后4次参加礼部会试不第。光绪二十年(1894),清廷因慈禧60寿辰,举行恩科会试,他遵父命赴京应试。二月下旬,礼部会试取中第60名贡生;三月复试又取一等第十名;四月二十二日殿试,中一甲一名状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时年42岁。
中日甲午战争,清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他见权臣,国事日非,便请假回乡,开始寻找救国之。他认为中国之弱在于贫,救贫之法在于实业和教育,“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之用”。光绪二十一年(1895),列名上海强学会;三月,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张謇在通州兴办纱厂,张謇慨然应允。光绪二十四年,同刘聚卿被委为上海商务总局总办。经他积极筹备,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一座拥有2.04万纱锭的大生纱厂(后称为大生一厂),在南通唐闸建成投产,并年年盈利。光绪二十八年(1902),纱厂纱锭增至4.08万枚。光绪三十年(1904),在崇明外沙(今启东市境内)创办大生分厂(后称二厂),光绪三十三年(1907)投产,纱锭2.6万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劝说两江总督刘坤一参加“东南互保”。在大生纱厂投产后,张謇开始在通海沿海筹建垦牧公司。次年,通海垦牧公司成立,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共围垦沿海滩地近10万亩,其中可耕地2万多亩,至12年(1923),可耕地9万多亩,张謇的实业活动扩展到一个新的领域。
是年,张謇在吕四(今属启东市)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以盐业生产方法,同时为垦荒植棉创造条件。清末民初,又在包场镇创办大有晋盐业股份公司,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其中房屋60间,面积1200多平方米,公司前有盐场广场,故有盐包场之称。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