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和死去的亲人说话建设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特色强省,是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的“十三五”贵州文化发展新任务。在年初召开的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省委陈敏尔提出要全力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这是对贵州民族文化价值的重要提升,是“守底线,走新,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如何突显“特”,怎样彰显“强”,是贵州文化发展实践的要务。为此,本报推出“全力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专栏,旨在解读特色文化现象,梳理文化肌理,文化内核,引导发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好声音。
首篇推出遵义海龙屯遗址系列报道,围绕我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看它的发现之旅、申遗之和文化之髓,以期给建设“多彩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强省”的当下,提供一个有效挖掘利用文化资源,树立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样本。敬请关注。
4月10日,花开漫山。从遵义市区沿着汇川大道驱车直驰,短短半小时车程,就来到形态的海龙屯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大厅里的多与灯光,道边的规划与宣传图,焕然一新的进山旅游步道,让人真切地感到:海龙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
雄踞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的龙岩山巅,海龙屯始建于1257年,毁于1600年,遗址至今仍保留漫长的城墙、雄伟的关隘、古老的石道、倾圮的,在经历了数百年之后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作为我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我省历史文化的高地,也成为我省文化旅游的地标。
9个月前,2015年7月4日,在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遵义播州海龙屯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海龙屯始建于南宋晚期,是在抗蒙背景下,地方获得中央朝廷恩准修建的防御为主的“新城”。明万历年间,播州第30世土司杨应龙进行大规模重建,并毁于播州之役。海龙屯虽偏处一隅,但这两次战争都与国运相关,影响深远。海龙屯遗址反映了遵义及周边地区从南宋到明代数百年间的、经济和文化面貌。
翻开史书,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调8省24万军队发动平播之役。节节败退的播州第30代土司杨应龙退守海龙屯,倚天险与明军对峙,杨应龙败亡。415年后,海龙屯举世瞩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司城堡海龙屯,是明朝“万历三大征”之一“平播之役”的主战场,它的陷落使得明朝开辟“二千里封疆”,不但让一个了725年的土司家族就此彻底结束,还了贵州悠久的土司制度。
“海龙屯一直都在,只是如今我们看待它的视角不一样。”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所说的“不一样”,是指对待文化资源的观念发现了转变,“首先是我们对自己文化资源的发现和发掘。”
过去,被定义为古建筑的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海龙屯,随着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突破,其作为文化遗址越来越清晰。从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到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再到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原真的模样逐渐一一呈现在面前。
“一角金瓯补未完,雄关依旧对连峦。蛮云如怒天孙老,断魄将招楚调残。七百年来花变灭,三千世外梦耽槃。可怜鞭石成何用,孤负多情泪一汍”。诗家徐晋如在获悉海龙屯申遗成功之后,写下了这首豪迈壮阔而又有几分怀古的诗。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等创业家和学者,也都紧随其后,纷纷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了这首诗。
作为绵延时间相当长的土司文化大本营,透过海龙屯斑驳的古墙、关隘、前朝后寝的宏大建筑,土司的、与中央王朝的错综复杂与微妙,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完整有力的样本。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