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

征文《别样的春愁------现代化史观透视下的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7月20

类别:世界历史 日期:2017-8-19 15:58:56 人气: 来源:

  原标题:征文《别样的春愁------现代化史观透视下的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7月20日)

  1.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县级中学。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通过初中的学习已对甲午战争历史有初步了解,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了解甚少,尤其是对甲午战争的历史认知相对匮乏,还不具备历史学科素养以及开阔的视野。

  2.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为本校奥赛班和重点班的学生,在本校学生中基础算是最好的,有一部分学生知识面较广、能力较强,敢于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见解、乐于探究问题;情感丰富,需要引导其形成较为正确的价值观。也有至少一半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上,缺少思辨意识和合作探究意识,历史认知有很多偏差或者带有狭隘的民族情绪。不具备历史学科素养和比较开阔的视野。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民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

  2.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属于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的第二节《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的第二子目,原名为“黄海海战”,与“三元里抗英”“左棠收复新疆”“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并列,标题为《中民国家主权的斗争》,原教材内容过多过杂,出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科素养的需要,将“黄海海战”与“人民反割台斗争”两个子目结合在一起设计为一课内容,并进行拓展延伸,以甲午战争的来龙去脉为主线,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十九世纪末前后中国社会的风云激荡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之。

  本节与专题二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联系紧密,同时又对专题三《近代中国的》起到铺垫和支撑的作用。

  (3)通过对甲午战争发起以及原因、过程、影响、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剖析等问题的探究,将甲午战争放置于更加广阔的历史时空当中加以考查,并在史料基础上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把问题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贴切的解释、能够用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多元史观来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

  通过创设一定的历史情景、史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得到一定的历史认知。

  体会到民族与中国人民的。通过学习这一课,既要体会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也要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与面向世界的包容心态。

  如何引导学生将甲午战争放置于更加广阔的历史时空当中加以考查,并在史料基础上形成新的问题视野,用现代化史观去审视甲午战争,把问题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贴切的解释。

  在投影仪上打出:“无物抵春愁,合向沧溟一哭休。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题江建霞东邻巧笑图诗》

  生答: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而哭。(学生也会有其他不太确定的回答,教师根据情况注意引导。)

  师说:1895年的春天,为期近一年的甲午战争战败,清和日本明治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罕见的震动了国人,中国有识之士的心情或许正像谭嗣同在这首诗中所描绘的那样:震动、悲痛、忧愁!历史已经翻过了两个甲子有余,回望这段历史,很多人不再有忧愁。我们今天在这里回望这段历史,不是大家的春愁,更是一起地去还原和剖析这段历史。

  师说: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时,中日两个近邻都曾过外敌入侵、国门洞开的历史,中国了鸦片战争,日本了佩里叩关,在这之后都与签订了,通商口岸,只是戏剧的是结局有很大的不同。

  材料一:战争结束了,和平重现了,但中国人没有弄清这场战争的意义,没有弄清英国人不惜战争的根本目的。中国没有利用这五个新通商口岸引进近代以来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创造,没有利用五口通商去培养中国市场,培养新兴产业,培养新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中国上下在战争结束后依然浑浑噩噩,继续陶醉在中国文明昔日之中。------《鸦片战争:失败未带来》马勇

  材料二:1853年7月8日和1854年2月11日,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两次驶入江户湾的贺浦及神奈川。在美国的武力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于1854年3月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世界历史》近代史编(下卷)164页,(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材料三: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久里滨,有一座佩里公园。当年由佩里率领的黑船登船的地点,竖立了一座佩里登陆,上有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

  在佩里公园里,每年都有由民间组织的开国纪念活动,人称“黑船祭”。在纪念表演活动中,当年的“入侵者”以英雄的姿态出现。

  尽管当年佩里仗著船坚炮利日本签订第一份,但后世的日本人并不视之为仇敌。相反,日本人有感佩里促使日本,富国强兵之,视之为日本的。------纪录片《大国崛起》片段

  师说:清在鸦片战争后就没有向学习吗?也不尽然。光阴荏苒,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又都到了一次相似历史的选择:1861年之后,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材料一:洋务运动开始之后,他们马上发展的就是军事工业。在19世纪60年代,清用国家资本发展军事工业速度常快的,从1861年开始到1867年,江南造船厂就可以制造出和在生产的质量差不多的枪炮船,这一点使当时清朝官员感到很自信。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日本人的目标是脱离亚洲、转型向西,要在远东建立一个纯粹的国家。日本人讲,我们不会纯粹发展经济,更不会利用国家资本来发展经济,而是希望发展一种国家形态。李鸿章说,这种东西只适合小国,只适合你们这种没有文化根基的国家,中国是个大国,有自己的文明和本质,不可能像你那样做!----(《重寻近代中国》马勇)

  师说: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国和日本都经历了一次与文明亲密接触的历程,只不过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中国向学习的历程重在“器物”层面、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全方位地向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外的侵略扩张,制定了“政策”。(简要解释“政策”)

  光阴荏苒,时间到了19世纪90年代这个节点时,中日关系已经越发微妙。此时夹在二者中间的一个小国----朝鲜内部爆发了农民起义“东学党起义”,使得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成为一个“火药桶”。

  材料一: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贡职,为中外所共知。近十数年来,该国时有内乱,朝廷字小为怀,迭次派兵前往勘定,并派员驻扎该国都城,随时。

  材料二:朝鲜乃帝国首先使就与列国为伍之国家,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其内政。朕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和平。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清在面对朝鲜半岛局势时,仍然把朝鲜看做自己的藩属国,而日本在朝鲜问题上则更具有和长远的眼光。

  教师组织学生在导学案上绘制“1894-1895甲午战争大事时间轴”,学生利用多展台展示自己绘制的时间轴。教师点评后指出几个重要时间节点:

  让学生分成三组:一组站在日本角度来探讨、一组站在中国角度来探讨、一组站在欧美强国角度来探讨。(人数较多的班级分为六组,依然为三个角度)

  待小组讨论完毕,三个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小组所讨论的原因结果。(学生们的回答会五花八门或者有依赖课本和教参的倾向,教师予以恰当点评,对有独到见解、有思考深度的学生予以肯定,对思想还比较幼稚肤浅的学生予以鼓励和宽慰。)

  清日两力比较:1、兵役制度:清队属于皇家部队、佣兵体制;日本军队属于天皇的国家军队,义务兵役制。

  3、舰船动力:开战前日本进口的海军战舰超过清国,蒸汽动力5000马力以上的战舰有9艘、清国有6艘,日本占优势。

  4、巡航速度:航速16节以上的战舰日本10艘、清国2艘,日本占优势。其中日本新购置的“吉野”号堪称世界上最快的战舰,此舰原为清国订购舰,因资金不足而放弃。

  5、舰队指挥官: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三年私塾学历,陆军军官出身、历经对太平军和捻军陆战经验,无海战经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东京大学前身毕业、参加过萨英战争和戊辰海战。1889年曾任海军大学校长。-------摘自《清日战争》27-28页泽亚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清日战争时我正在清国满洲旅行,宣战后的形势日趋,清国各地惶惶。常闻清军散兵半夜闯入小旅店无钱住宿、,令店内狼藉才弃之而去。清军败退后,日军进入满洲,军队纪律森严、工作秩序井然,毫无踞傲不驯之行为,旁观者一目了然、肃然起敬。-----英国著名女性旅行家、游记作家伊丝贝拉手记。

  “日本是以世界进步为目的地展开战争,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的较量。日本在亚洲国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力图彻底摆脱国家制度和文化。日清战争因此成为迈入文明国的行列的起点。1886年日本加入国际红十字条约组织,1887年加入巴黎宣言。在日清战争中的表现,让欧美国家相信,日本已经成为代表亚洲崛起的文明国。战争中日本虽然有过的行为,但是社会依然接受维新之国为文明国的一员,而守旧的清国仍为尚未开化的国。”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三则材料,同时也指出三则材料的角度倾向,包括偏颇之处,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从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的角度来审视甲午之败。

  师说:丘逢甲之愁和谭嗣同之愁都是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愁,这之后,谭嗣同等人开始了为维新变法而奔走宣传,丘逢甲则亲自领导了义军的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中日两国何去何从?

  师说:甲午战后,世纪末的中国面临更大的世纪末恐慌,中国的“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都在某种角度上受到了更大的触动、在这之后反割台斗争、维新变法运动、反洋教斗争、义和团运动等随之开展。此而日本则因《马关条约》等的获利实力进一步增强且信心倍增甲午战后,军国主义更加膨胀,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他18岁从老家南阳来到西安,吊在空中刷了两年墙,刚刚为涨到200块一天的工资而振奋。他喜欢看抗日剧、上网玩枪战游戏、有一个上大学的梦、在QQ空间里孤独地诉说对爱情的渴望。

  2012年9月15日15时40分许,被害人李建利驾驶丰田卡罗拉轿车经过环城西,被告人寻建奎持砖头砸该车前风挡玻璃和后视镜,李建利阻拦并夺下砖头。被告人蔡洋持U型锁砸前风挡玻璃时,李建利上前阻拦并用砖头砸伤蔡洋头部,蔡洋即用U型锁猛击李建利头部左侧四下,致李建利重伤并五级伤残,被砸车辆维修费7562元[1]。

  砸车事件发生后,蔡洋似乎并不清楚,他的四下跃起的对李建利造成了什么。随后,他的照片和手机号码都被网友人肉了,他用手机上网看消息,不时喃喃自语“我是爱国,抵制日货。”

  (这个部分容易激发出学生对的兴趣,学生们会众说纷纭,教师引导学生区分狭隘的民族情绪和真正的爱国主义之间的区别。)

  师说:一个也曾有梦想的年轻人,却在一种狭隘的民族情绪影响下酿成大错,希望这样的悲剧不会重演。

  结束语:两个甲子过去了,我们回看甲午、也许会依然愁闷、、震动!我们为甲午英烈们而、为清廷之日趋没落而愤懑、为中日关系的复杂微妙而揪心,但是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甲午、反思甲午!甲午之战不仅仅是中日两事实力的较量,更是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选择的结果。

  甲午之战刺激了国人,更在某种程度下加速了国人对现代化之的探索。走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审视甲午之战,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希望这种别样的春愁,带给各位的不仅仅是愁!谢谢大家!

  这节课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识将其设计为一次探究课,高于常规教学的一些标准,希望能对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等方面有帮助。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一部分基础较好且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也有一些有意义的课堂生成,但就部分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来说,主要起到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思考的作用。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审视甲午战争,学生们以前还没有充分尝试过,对他们的思维习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眼前有一定难度,但是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学科素养来说应该。

  在史料的选材上应该更加精炼一些,根据学生情况适当降低难度,但是史料教学的方式依然值得提倡和。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