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6月7日消息(记者许伟 胡晓辉)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又到麦收时节,河南的麦田里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过去堪称“世界奇观”的万台联合收割机走南闯北的现象已经看不到了。“机械化部队”浩浩荡荡的场面或将成为历史。
两年前,本台记者采访过一位山东的农机手王孝滨,他曾经也是跨区麦收大军中的一员。如今,王孝滨依然忙着跨区麦收,不过,这次他的角色却发生了转变。这两年,他经历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大规模农机跨区作业将会成为历史呢?
6月4日中午,驻马店市平舆县双庙乡谢庄村下了场大雨,麦收作业暂时停顿下来。趁着这个间隙,王孝滨赶到县城里买了些收割机上的零部件。
王孝滨:昨天晚上干到9点钟,发电机突然坏了,这个调节器坏了,镇上也没有,只有到县城去。
虽然只有39岁,王孝滨开农机将近20年了,他曾经是市高青县农机跨区作业大部队中的一员。过去,一到麦收时节,王孝滨都会跟着大部队浩浩荡荡南下跨区麦收。不过今年跨区麦收,王孝滨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他已经是一家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了。王孝滨的合作社叫“麦客”农机专业合作社,去年正式成立。
王孝滨:合作社第一次搞,没什么经验,一共是24人,12台大型收割机,5台机械过来。我经常看,看合作社挺好的,享受国家补贴,把会农机的集合到一块,干这事,挺好。
的小麦还有十天左右才开始收割,而河南的小麦已经完全成熟到收割的时候了。成立合作社后,王孝滨跨区作业的第一站就是河南省平舆县双庙乡,这也是他的第一笔生意。
王孝滨:我以前早就来过这里,没成立合作社以前就来过这里。相当于找的老熟人。这次签的合同多少亩?我们是五辆车三千亩,50块钱一亩。全国都这样,贵的地方60,便宜的地方50。
早在两年前,高青县农机局代表组织机收队赴河南省开展跨区作业的时候,王孝滨就感受到,麦收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尤其是流动农机手越来越多。他说,如果单干,作业的地块就没有保障。
王孝滨:单独来的话,都没人跟你谈。我单个来过,人家不信你。你一个车跑来跟人谈,人家村里一千亩地交给你,你车坏了,收不完,走掉,咋办?老百姓心里没底啊。
有合作社了又怎么样呢?王孝滨停下手中的活,一脸得意地看着记者说,现在只要拿着工商局认证的合作社注册证书,跟老板谈麦收生意就更有底气了。
王孝滨:搞合作社,咱以合作社的名义跟乡里谈或者行政村里签合同,谈合作都可以,所以必须合作社,合作社是国家承认的单位。现在人家相信你,有实力能给人家把活干完。
没一会儿,王孝滨就把买来的调节器给安装好了。这时,天气已经放晴两三个小时了,王孝滨得抓紧时间到麦田里给老板们收小麦,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耽搁不得。在去麦田的上,两边麦田里各种大大小小的农业机械奔波着,这也勾起了王孝滨的回忆。
王孝滨:那个时候,1997年,我到河南商丘地区的永城,农机局副局长给我们送行,组织了一百七十台车。到河南过来,大人、小孩不知道这个干什么用,围着车整天跑、看,诶,这是啥东西啊。一看,诶,收割机。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两千年,有农机补贴之后,不那么稀奇了。
从过去跟着大部队南下作业到现在自己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王孝滨看到了未来农机作业发展的趋势。自从国家有农机补贴后,全国农机拥有量大幅增加,根据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农机合作社拥有农机具315万台,私人拥有的农机数量还不计算在内。王孝滨觉得,随着各村农机保有量的增加,未来基本不需要大规模的跨区作业了。
王孝滨:农机局领导一次,至少两百台到三百台车,现在三百台车一下到乡镇上,已经满了,不适应了。大规模的跨区作业已经不行了,只能小规模了。人家乡镇还需不需要农机,搞清楚后,回去带几台过来,这个作业地块有。
不到20分钟,王孝滨就把老板家的三亩小麦地收完了。而在过去,收三亩地小麦得花上好几天的时间。农业机械的魅力就在于大量节省人力物力,王孝滨把这甚至当成一门艺术。王孝滨透露,成立合作社的愿望达成后,他其实还有一个更遥远的心愿。
王孝滨:我用过的收割机都没有卖,都留着,还有跨区作业证,中华人民国发的,1999年发的第一张,我都留着,留到现在。我的一个心愿,到时候等我60岁,我让下一代,中国的学生们,他们都没见过这个,让他们见识下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