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考古发现 > 正文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更多中华民族的记忆

类别:考古发现 日期:2022-4-8 14:47:38 人气: 来源:

  近日,由中国文物、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以网络会议形式在京举行。经项目汇报、综合评议,评委投票选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陕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

  皮洛遗址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表示,这在旧石器时代遗址里常罕见的。而且中国大型旧石器遗址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主要是北方,这是在中国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旧石器遗址。

  为慎重起见,发掘者发掘了其中的200平方米,揭露出多个古人类活动面,了早期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开发过程。

  皮洛遗址发现的手斧、薄刃斧等遗物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也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莫维斯线”论战画下了休止符。

  所谓莫维斯线,是由人类学家莫维斯提出的,他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位于该线以西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先进地区,这些地区是以的手斧文化传统为代表,能掌握先进工具制造技术的先进文化圈;而位于该线以东的中国等地区是以制造简单的砍砸器传统为特征的“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缺少手斧等较为精细的石器及技术。

  同时,皮洛等川西高原含手斧的遗址也填补了东亚阿舍利技术体系在空间上的一个关键缺环,起东的阿舍利文化带,对认识亚欧东西侧远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鲜明的中聚落遗址,在南阳盆地中遗址面积最大,遗迹规格最高,内涵丰富,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基本特点,为探讨豫西南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

  该遗址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遗存以独山玉石为资源支撑、其他地方玉材为辅助,大致存在仰韶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岭时期“团体式”生产模式转变的规律。与制骨遗存一起,为探索当时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提供了重要线索。

  该遗址仰韶文化坊居式建筑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筑之一,墙体存留高,内部设施齐全,大批遗物原位保存,再现了古人制造玉石器与生活的基本场景。特别是最大的“前坊后居式”7单元大型连间长房面积超过150平方米,极为罕见。

  在此发现的屈家岭文化大型木构建筑,被认为是中国考古百年的首次发现,更新了对于高等级建筑的认识。

  经勘探,该遗址早期壕沟上层有分布较广的谷糠堆积,本次发掘仅揭露出其中80平方米,谷糠堆积平均厚度0.15米。考古人员通过单位体积的谷糠密度并结合现代水稻加工的调查结果,初步推算出这些谷糠堆积所代表的稻谷重量约为2.2万公斤。

  考古出该遗址多重环壕所组成的城壕聚落集群、水渠和稻田片区,亦是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中游稻作农业社会所达到的史前文明化之最高层级。

  这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系统揭露遗址全貌,明确烽燧为唐代“沙堆烽”故址,为边塞军事建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烽燧遗址出土的文书为国内遗址出土数量之最,大量珍贵文物活化了唐代戍边生活场景,各类文书包罗万象,内容极其丰富,大到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小到私人生活的琐事均有涉猎,可以说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一座全面反映唐代边防生活、边疆治理的“档案馆”。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考古发掘了唐代中央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和治理,也是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物材料。

  经系统勘探确认,该遗址平面近长方形,壕沟紧挨城墙外侧环绕一圈,含壕沟在内,城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550米,面积达40万平方米,城墙宽10—22米,残高不足1米,壕沟宽10—60米,最深处2.8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表示,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次发现大汶口晚期的巨型城市。该遗址中发现的墓葬则显示当时社会高度分化,社会财富集中在某些少数的手里。

  新发现的前所未见的遗迹和文物,进一步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将深化关于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场景和祭祀体系研究,弥补以往这方面研究的缺陷和空白。

  它也进一步和阐释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发掘的一号、二号坑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的因素,表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发掘的若干新器物,如K3出土的顶尊跪坐铜人像和铜圆口方尊、K4出土的玉琮和丝织品、K5出土的金面具和象牙雕刻等,进一步夯实了这一认识。

  云梦曾经出土了多批秦代竹木简。此次出土的战国晚期木觚,记载谋士筡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弥补了文献的缺失。

  郑家湖墓地发掘出的材料从实物、图像、文字多个层面展示了出关秦人的丧葬习俗、思想观念、生活状况、社会结构等历史细节以及秦楚融合的文化变迁过程。

  郑家湖墓地的考古发掘,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战国晚期至汉初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指出,本次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霸陵的准确。汉文帝霸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规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次出土的文物中,有汉王朝自己特色的文物,还有一些反映跟北方游牧民族交往过程的文物,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该墓群的发现使我们能够从文字和实物层面,生动吐谷浑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并从中窥见归唐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典型案例,为“一带一”的实施提供了学术支撑。

  明中都前朝区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2015年至2021年对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的发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解决了40余年来的猜测和争论,极大地推进了学界对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

  布局和结构的廓清弥补了宋元到明清时期制度转变的关键环节材料,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

  其主体对元代制度、规划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并对明代南北两京宫城规划模式的生成过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充分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黄土中心台的发现则对于古代都城的规划、选址和营建等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张盖伦)

  3月17日,习总主持召开中央局常委会会议时强调,“要始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奥密克戎速度快、感染人数多,这是一道更难的考题,需要分级分类、细致落实各类防控举措。

  现阶段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主要依靠公共财政,为了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能真正、潜心研究课题,应加强长期稳定支持,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

  中国空间站将再次迎来“换班”——3月31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实施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回到地球怀抱。

  横琴作为全国智慧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运维领域的“排头兵”,其打造的数智“生态长城”擦亮了横琴名片,成为建设高水平智慧城市、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新产业的新引擎。

  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非连续布利冈(Bouligand)结构的设想,并发展了一种程序化组装纳米纤维的方法。

  4月4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的一篇论文,描述了系外类木御夫座AB b(AB Aurigae b)在距离其恒星较远处的形成过程。

  研究团队基于构建的长时序农业氨排放数据集,驱动了全球大气化学模型GEOS-Chem,系统评估了全球1980年以来农业氨排放对氮沉降时空格局的影响。

  在四十九团海安镇十三连农田里,无人驾驶自动播种机来回穿梭,精量播种、铺膜、铺设滴灌带等程序一趟就可完成。

  针对“制造业立市”,2022年的广州工作报告中强调:“支持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皮具箱包、珠宝首饰、家居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数字化”。”

  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2022年东北黑土地性耕作行动计划工作部署会,以一系列具体措施持续“扩面提质”,强调完成今春8000万亩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目标任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袁军华、张榕京课题组使用细菌三维追踪技术与鞭毛丝动态荧光观察技术,发现了铜绿假单胞菌的新游动模式——wrap模式。任弼时的子女

  2014年,中科院深海所在国内率先向大于6500米的海斗深渊进军,成功研制“天涯号”等系列无人深渊科考装备。

  超半数的受访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但教师授课能力缺乏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仍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近两年,佛山高新区累计投入超1.7亿元,引进47个人才团队。在佛山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瑞加图的研发进展十分顺利,成功研发出移动式头颈磁共振成像系统,并实现量产。

  会议要求,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在现有试点地区基础上增加天津市、、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和厦门市、浙江省承办亚运会的6个城市作为试点地区。”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