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没有人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霸国,的史书中没有留下关于它的只言片语,那么这个神秘的国家如何能够隐藏了近三千年而无人知晓?
为了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20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后又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旨在通过多学科合作的手段主动探索,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而霸国的横空出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10年间,考古队员掘了墓葬2200余座,出土器物2.5万余件组。此次发现和清理西周墓葬1660座,出土器物10800余件组。随葬器类有陶器、青铜器、蚌贝器、玉石器、骨器、漆器、锡器等,再次为研究霸国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公元前1000年前,商王朝着中原大地,西土的周族实力渐强,周武王联合所谓的八百诸侯在商郊牧野一战消灭了商朝。周夺得中原的后采取了封建诸侯的方式以“藩屏周室”,即周王朝的江山。这些分封国,说是国家,其实都不是很大,大者有方百里,中者有方五十里,小者有方三十里,也有更大或更小的。
霸国是怎么确定的呢?换句话说,怎么知道这里有个国家叫霸国呢?“霸国”一词是由我省大河口考古队根据出土青铜器铭文最先叫出来的。大河口墓地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埋葬有一千多座墓葬。在大河口2号墓中的一个铜甗的内壁残片上最先发现了青铜器铭文,内容是“唯正月初吉霸伯作宝甗”,我们知道,伯、仲、叔、季是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意思,而这个“霸”字应该就是国名或族名了。
仅凭这个“霸”字就能称国吗?它会不会是晋国的一部分呢?根据出土文物与其他史料佐证,这里的霸氏族群的首领是霸伯,拥有较高的墓葬规格。在礼仪等级森严的周王朝这样的墓葬规格只有国君享有。
此外,在大河口墓地看到更多的是周文化的影响和发展的印迹,它有的物质文化和文化,拥有的、经济、外交和军事,它有自身的意识,这样的族群就是西周的一个封国--霸国。
2004年,在山西运城绛县横水镇北约一公里之地,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墓地。经过考古人员数年的艰苦发掘,一个不见史载、尘封近三千年的西周封国跃然重现。这就是倗(png)国。墓葬中出土铜、陶、蚌、贝、漆、玉以及织品等文物14000多件套,文物等级之高、价值之重大、数量之众多,蔚为大观。2006年,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自上世纪70年代陕西临潼兵马俑发掘之后,这一项长达30多年一直是空白。
考古学家在清理绛县横水西周墓1、2号墓出土的器物时,在8件青铜器中发现了刻有“倗伯”和“倗伯乍毕姬宝旅鼎(盘、簋)”铭文。经考古专家确认,轰动考古界的这处大型西周墓葬,为西周时期国君级别的“倗伯”及夫人毕姬墓。
据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分析,倗是西周时期被分封到这里的外姓伯国,隔绛山与晋国相望。出土文明,倗国与与当时的晋国、霸国、周王室有过礼尚往来。在之后发掘的翼城大河口霸国的墓葬中,发现了倗国国君送给霸国国君的礼器。毕姬墓中,还出土了周王室宰相送给她的青铜鼎。
“倗”字不仅在西周铭文中有,在甲骨文中也有,而且甲骨文与金文中的“倗”字很相似,可以认为“倗”字继承自甲骨文,这似乎也为倗国为殷商系增加了文字上的。所以,考古界专家的“主流意见”,认为倗国当为殷商系,既非周,也非戎狄。
横水墓地1号墓主毕姬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因为她的墓室里还藏着一个几千年难遇的宝物--荒帷。荒帷也是如今所说的棺罩,先秦史籍《周礼》《仪礼》等对它均有记载。可之前,考古人员发掘过大量周代墓葬仍无法确认。此次大面积荒帷现身,终于使人们看到了西周时期荒帷的真面目。荒帷的出土为两周法礼制制度的研究提供了直接重要的资料,考古专家如此激动也便可以理解:“过去只是史料中有,任何考古材料中都没有见到,现在我们终于发现它了!”
这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墓内装饰图案实物。它之所以得以幸运保存,可能是下葬不久,椁室内进水淤土,位于棺椁间的“帏荒”便被封护住了。它穿越3000年和今人见面,堪称千年奇遇。
在三晋这方热土上,除了霸国、倗国这样的周王封国,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神秘国度,它们在史书中时隐时现,在典籍中若即若离,可谓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今天小编就带大家领略其中几个特别的国度。
汉代许慎《说文》载曰:“黎,殷诸侯国也,在上党东北。”唐朝大型地理著作《括地志》云:“故黎城,黎侯国也,在黎城县东北十八里。”乾隆年间的《山西志辑要》也记载,黎城属潞安府,这里属于古代的黎国。诸多史书皆言,黎城境内应有一个商周时的“黎”国,但多年以来一直缺乏有力的考古来证明。那么,古黎国究竟在哪里?
黎城县西关村西关村西南部有一块坡地,当地人叫做塔坡,1958年全国水利时,塔坡东北方建成了水库,水面面积常年保持在1万平方米,坡水相顾,多年来波浪不惊。2005年6月中旬,有人在塔坡便发现了古墓群,从此,淹没千年的黎侯国浮出了水面。
历史文献表明,在商朝时黎城就是黎侯国。“商纣为黎之,东夷叛之”(《左传昭公四年》),说的就是商纣王为了逼各诸侯多进贡,在黎城举行了一次威武的阅兵仪式,但东夷的首领未等会散就逃了回去,拒贡赋而叛商。西周建立以后,黎城仍为黎侯国。但是,多少年来因历史文献甚少,加之传记之误,黎侯古国的地域之争没有,通过这次黎城西周古墓群的发掘,总算找到了黎侯古国的“身份证”。
2003年夏秋之交,盂县北关附近工地挖掘出一些奇怪的物件,随后考古人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这处北关墓地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出土文物是古仇犹的遗存,其清理墓葬45座,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陶器、青铜器和车马器。此外,8柄沉睡了2000多年的青铜剑破土而出,500多件陶器和精美的青铜器重见天日更是填补了诸多空白。
千百年来,仇犹国语焉不详的记载,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加之仇犹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留下的历史遗存少之又少,更为其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仇犹国仅仅存在了百余年,传说该支狄人爱穿白衣服,故名白狄。仇犹军身着银白服饰骑于马上,勇猛善战,有“白色旋风”之称。最初,白狄尚属于原始部落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立国后农耕广泛推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考古上有很多发现源于偶然,甚至越是重大的发现越是在偶然中产生。2003年1月19日,一个堪称“重大”的偶然,出现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一个叫做杨家村的偏僻小村。蝴蝶在陕西扇动翅膀,信息的气流波及到了黄河对岸的山西。研究者发现,在27件青铜器中,有一件和山西境内的一个古国紧密相关,这个古国就是一直处于扑朔迷离中的杨国。
这一件后来被称作“四十二年逑鼎”的文物就和杨国建国有关。该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铭文,记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派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史实,周宣王确实封了他的儿子在杨国立国,不过这个开国之君名字是长父,后人演绎成尚父。
传统的说法,洪洞县名,因城南有“洪崖”“古洞”两个自然地貌而得名。该名始于隋末,此前,此地在西周时有杨国,秦汉时设立杨县。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因厌恶隋家姓杨而改县名。而秦汉时杨县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这片土地上有个古杨国。据考证,古城在今县城东南18公里的范村附近。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