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 正文

历史的现场如何抵达 从《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谈起

类别:军事历史 日期:2019-12-4 23:55:28 人气: 来源:

  新书《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封底上,印有这样半阕词,出处是此书九位作者之一的王煜,在中原行归来后写的《石州慢》长调。很明显,书名“问彼嵩洛”四字即从其中提炼而来。但这首词更动人处,是用文学语言,点明了这本书背后的作者,以及他们代表的更广大学者群体,踏遍中国大地,在笔墨中投注无限,追寻历史、重现古人精魂的持久努力。

  燃犀的典故,出自《晋书·温峤传》,说他经过牛渚矶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意即燃起犀角,可以照见看不见的精怪。后此典常被用来形容寻觅、体会古书中幽深的含义,仿佛照见古人之魂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伟大的作品、重要的史实,或激越或柔婉的情感,生前的或死后的静寂,都沉没在这长河中。要将它们打捞出来,还原于当下,最基本的方法,自然是细读文献,于文字中爬梳寻觅,与千载之上的古人交流。

  中国自上古便有修史的传统,又以立言为朽之一,数千年来文字史料始终不绝,自不待言。近代以来,出土文物逐渐进入学界视野,与文献相参,王国维先生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的二重法,傅斯年先生倡言“上穷碧落下,动手动脚找东西”。而在文献和深埋地下的甲骨之间,还有一部分,即碑铭石刻。南朝梁元帝汇碑刻文字为《碑英》,宋代欧阳修编《集古录》,赵明诚、李清照编《金石录》,但均为多方购求或派下属收集而来,作者本人以安坐书斋为主;后世学人渐有亲自访碑之举,如清代黄易、吴大澂等,虽目的更多出于收藏、鉴赏,与如今之学术研究有别,或亦可算滥觞。

  然而真正的实地调查与现地研究,在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固然不可或缺,但在传统文史研究领域,却并不多见。当然,有前辈早着先鞭,如陈尚君教授所言,“1980年代初,山东大学拟注释杜甫全集,首先考察杜甫游历之地,出版《访古学诗万里行》,具典范意义。二十多年前,学者简锦松到夔州作杜诗现地研究,日本学者户崎哲彦到永州作柳元诗文现地研究,所著皆新见纷呈,中外瞩目”。但反过来说,又何尝不是因为相关案例太少,故须将这些早年案例特别拈出呢?这种情况,近年来逐渐有所改变。一方面,行走写作成为读书界新宠,比尔·波特《空谷幽兰:寻访中国现代隐士》畅销数十万册;学术界,罗授的《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罗丰教授的《蒙古国纪行》,都是历史学家亲身踏勘历史现场的经典之作。张明扬先生在“华文好书”6月榜单推荐《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时,还举出李礼《求变者》、陆波《的隐秘角落》,更提到李洁在新书《晚清三国》中“旗帜鲜明地喊出了‘实地历史’的口号”,可见一时风气。

  历史并不仅仅属于历史学家,寻觅古人精魂的旅途,诸多领域的学者都在孜孜不倦地努力。但正如上举诸书,考察虽多有友朋同行,成书则往往出于一人之手。而在一次考察中汇聚中古史、美术史、文学、考古、历史地理等各专业的学者,且将各自的汇于一书正式出版,则此前似尚未见,有之,或自《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始。复旦大学仇鹿鸣、上海师范大学范兆飞、首都师范大学孙正军、武汉大学胡鸿都是活跃于中古史领域的出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耿朔、四川大学王煜出身考古专业,而耿朔更偏向于美术史;武汉大学毋有江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在史地领域卓有建树;浙江大学林晓光、复旦大学唐雯则是中文系的佼佼者。当这群出色的青年学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到嵩洛——这个在中国古代长期被视为“天下之中”的地区考察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大约在其他书里,很难看到这样一个由众人共同描绘的既历史又当下、既沉默又生动、既宏观又微观的地域形象。嵩山海拔1492米,以其“紧傍广袤富饶的东部大平原,山南山北均有道连通黄淮地区。在东西频繁人文互动的历史情境里,极具象征意义”,故如《史记·封禅书》所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其被视为五岳之中,“显然是话语编排、整合的产物”。嵩山对“北魏王朝性的构建过程”如何产生影响;邙山作为嵩洛北面的屏障,曾发生过哪些事关国运的战役,又埋葬了多少帝王将相;洛阳位处资源供给量有限的小盆地,如何逐步确立“天下之中”的地位,这座城市有过怎样的繁华,又遭受过怎样的……诸如此类,都是对作者们而言信手拈来的历史背景知识。

  而现在的嵩山与洛阳是什么模样?少林寺的人头攒动、嵩山脚下大碗面的价廉物美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但少林寺有多少建筑真正值得看、河南物产丰富的历史数据,才是平淡中见之处。至于发掘中的考古工地、重重的古碑、古碑从文字到图案的种种讲究,更是一般人无从得见,见了也不知所以然的。升仙太子碑目前已被封入砖瓦房因而难以得见全貌,但二十世纪初的文献中还能找到它在露天光影下的照片;东汉启母阙上的图案,究竟是不是中国最早的蹴鞠(足球运动的前身)记载?巩义石窟在大众中的声望远不如龙门等四大石窟,但其帝后礼佛图却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一件,游嵩洛而不知情的话,很容易错过这样的珍宝吧。

  除了这些信息量巨大却因出以游记形式而不显枯燥的专业知识,对我而言,更感触动的是这些学者身临其境后,对文献记载之史事的深入探究与体会,亦即“暗处再燃犀,读当时魂魄”的努力。因亲身感受到中原之酷热,胡鸿想起北魏孝文帝的太子元恂希望回北方,竟手刃屡次他的大臣。“一位皇太子竟然因为怕热而公然,后世看来确有些不可思议,所以学者们研究起来,大多从支持汉化政策与拓跋旧俗的线斗争上找原因,也有人强调他知悉生母被处死后受到的冲击”,但是,这一行为除了之外毫无用处,太子几乎是立刻被控制起来,因而很难说真系的。一个十来岁的少年,难道不可能被“热昏了头”吗?“一场重大事变,往往是多重因素交叠而造成的,各种原因分析原不必非此即彼,不过,‘深忌河洛暑热’似乎一直是被忽略的那条”,若不曾亲身体会在酷暑下抓狂情,大约是很难做此想的。

  唐雯考察升仙太子碑的生成史,探索在为传说中的王子乔所立的说法之下,对武后而言是否有怀念其与高的长子——太子李弘的意义。她敏锐地指出:“在缑山西北7公里左右,即是死后被谥为孝敬的李弘恭陵所在之地,即使在今天,从缑山北望,恭陵所在仍隐约可见,很难想象武后经行此地之时,会完全没有想起长眠于此的故太子。”诚然,武则天雄才大略,手段狠辣,方能以女子之身登上宝座,达到一个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但即便如此,在帝王心术背后,她就不是一个人了吗?心底里难道就真没有一丝柔软之处,而只是一个的符号?正如胡鸿所言:“踏足历史现场的一大好处,是可以追想历史事件的场景,注意原本不注意的细节,有利于把历史人物从符号还原为人。”

  当然,《问彼嵩洛》也有它明显的不足之处。作者们前往考察时,初未有写书,恰巧编辑在朋友圈内看到他们旅途中所发种种,忽发奇想,遂往约稿。事先既未准备,于各领域作者的分工、旅途中资料收集、线安排之均衡考量上,难免有所遗憾。因此,毋宁说它是一本充满探索性的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次大胆尝试。听说,已有数所高校的青年学子组成联合考察团,决定按图索骥,重走《问彼嵩洛》之,想来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些更年轻的学人们会有怎样的感受与收获呢?“在后现代的冲击挑战甚至了文本的坚固性后,走出书斋,重返现场,就能自然而然地与古人处于同一情境了吗?”在这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学者走出书斋,去探索“历史的现场如何抵达”?我们拭目以待。

  本书以一群出色的青年学者的嵩洛文化之旅为主线,结合他们各自的专业知识,考察中原文物古迹、山水名胜,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意义,包括最新考古发现和各种珍贵文物的一手材料。9篇文章或全面介绍考察过程,或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体文物及现象专门论述,或就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展开讨论,涵盖文学、历史、考古、美术等多个专业。书中配有大量彩图,既有罕见史料,也有旅途实景,更有结合新科技手段的无人机航拍,从而与传统文献结合,彼此印证,互为生发,衍生出新的角度与意义。图文并茂,展现出跨领域联合考察的独特价值,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可读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推背图原文

  

关键词:历史 地理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