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

一曲陕北民歌百年沧桑巨变

类别:中国历史 日期:2022-1-21 5:03:20 人气: 来源:

  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的表达,犹如漫山遍野的毛头柳,在陕北厚重的黄土地上生长。行走在山梁沟峁纵横的黄土高原,抒发一己情怀;手把着农具,边劳作边倾情吟唱;喜庆活动,混合了秧歌锣鼓的祝福

  “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作为陕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样式,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风行于黄土高坡,承载着万年黄土地的厚重,延续着九曲黄河的,书写着一辈又一辈黄土人的粗犷与豪迈。

  “听起来会让人扎心。旧社会的陕北民歌,感觉曲调太苦、太忧愁、太幽怨。”9月10日,当记者走进陕北民间仪式音乐整理人贺占龙的工作室,贺占龙首先说起了陕北民歌的过去。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犯了愁。提起哥哥走西口,小妹妹泪长流正月里娶过奴,二月里走西口。提起哥哥走西口,二妹子泪长流《走西口》在旧社会传唱的版本较多。曾几何时,由于生活所迫,一批又一批陕北汉子背井离乡到银川、上包头,艰苦创业,《走西口》唱出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贺占龙说。

  20世纪20年代,陕北连年灾荒,加之战乱频繁,。那一时期的陕北,盛产《揽工调》《卖娃娃》《走西口》等的歌谣。它们从生活侧面,反映了穷苦百姓的种种不幸,了旧中国百姓遭受的剥削和。

  “陕北民歌是历史的线年,整个陕北地区发生灾,产生了很多特别哀怨凄凉的陕北民歌,《卖娃娃》就是其中的代表。十七年整,遭了一个大年馑。高粱面涮糊糊,三天喝两顿手拖五岁女,背着两岁男,撂下那个怀抱抱,谁要卖给谁”国家一级作曲家、陕北民歌传承人王建民说。

  脚夫、船工,是传统运输方式的主角,他们行走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河沿岸,吟唱着动人的歌谣,反映的却是对生活的无奈。成为陕北民歌的底色,也激发了人们和奋争的决心。

  中国的发展壮大,让的火种在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迅速。在陕北,展现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人积极开展斗争的歌谣随之孕育而生。

  “对面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那一时期,一首首由口口传唱的陕北民歌,成为鼓舞群众的内生动力。

  1935年,随着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陕北人民感受到当家做主人的喜悦。“太阳一出来满山红,救咱翻了身”这一时期,《东方红》《翻身道情》等一首首由人民群众编唱的陕北民歌,唱出了劳动人民的。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被大众熟知的陕北民歌《东方红》,由佳县农民李有源最初创作,后由鲁迅艺术学院(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师生采编后集体创作。《东方红》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劳动人民在翻身后对、对中国由衷的感激之情。

  1945年,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辑的歌曲版《陕北民歌选》由延安新华书店公开出版,鲁艺师生第一次提出了“陕北民歌”这一概念。此后,《陕北民歌选》被多次重印,其中的《东方红》《三十里铺》《走西口》《兰花花》等经典歌曲,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宣传真理、鼓舞士气发挥了独特作用,对中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0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将《东方红》乐曲送上太空。响彻的《东方红》,再次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后,陕北地区快速发展,城乡基础条件大为改善,人们从土窑洞搬进新楼房,城市乡村通水通电,电灯、电视机、小汽车逐渐普及。生活变甜的陕北人民,演唱的陕北民歌也甜了起来。

  “清水水的玻璃隔着窗子照,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电影《人生》的主题曲《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曾是初期风靡的一首陕北民歌,歌曲道出了相比于过去纸糊的窗户,玻璃窗户“飞”进了寻常百姓家。

  “提起三边的新三宝名更大,煤炭石油天然气,送到和西安。”著名陕北民歌手孙志宽演唱的民歌《走三边》显得格外欢快,唱出了后日益发展的新生活。

  “正月里走到那白豹川,二月里走到那三道川,三月里走到那二道川”2012年,吴起县文化馆在原生态基础上改编的具有表演性的陕北民歌《擀毡调》参加了《我要上春晚》节目,现场擀毡、边擀边唱的形式取得了良好反响。

  从过去哀怨的《走西口》到如今欢快的《走三边》,从“五哥放羊没有衣裳”到“打起腰鼓迎吉祥”中国成立100年,是陕北民歌由苦变甜的100年,也是人民群活由苦变甜的100年。

  “歌为。现在陕北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无论城市和乡村,都不再是过去贫穷落后的模样。群众的日子过好了,陕北民歌自然就由苦变甜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永秀说。

  与过去的陕北民歌相比,现在的歌曲在曲调、唱法、伴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变。《榆林美》《爱陕北》《西部放歌》成为新编创歌曲的代表,其核心依然是歌唱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歌唱中国。

  在影视、音乐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陕北民歌也在不断创新。随着市场发展需求,陕北民歌被引入影视剧、音乐剧,并被拍摄成MTV、灌制成唱片,同时,陕北还涌现出一大批民歌手,掀起了一股“原生态音乐”热潮。

  与过去在山坡上、沟洼里的随性抒发不同,现在,歌手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演出的场所也有了很大变化。“延安大剧院、榆林大剧院这些现代化大剧院的建成,使我们可以在专业舞台演出,感觉特别带劲。唱歌的人满脸笑容,神采飞扬,听歌的人掌声热烈,喝彩声不断。这些都表明大家生活的富足和愉悦的心情。”演员郝全林说。

  陕北人民对于文化的追求一刻也没有止步。2017年,榆林市榆阳区加快“陕北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筹建陕北民歌博物馆,2018年5月23日博物馆开馆。今年5月1日起,由榆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民歌音乐会《歌从陕北来》在榆林大剧院实现常态化演出。

  “现在,人们收入水平高了,欣赏陕北民歌成为招待客人的一种礼节。大家吃一顿羊肉,听歌手或者说书艺人说唱一段,是一种美的享受。”西安一羊肉馆负责人高艳梅说。

  梦见家里被盗

  过去,人们出行,脚夫赶着骡子唱:“走头头的骡子哟”现在,人们出行则会唱:“我开我的汽车哟,你开你的店,楼上楼下常见面”时代变了,歌词变了,不变的是陕北民歌的味道和情怀。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