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

中国史学工作者:加强历史研究为新时代提供历史智慧

类别:中国历史 日期:2021-4-7 20:09:02 人气: 来源:

  人民网8月29日电 (记者万鹏)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总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深入研讨习总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学习习总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近日在举行。

  研讨会上,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沙健孙,求是社原社长李捷,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马敏,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所所长夏春涛,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吕厚量等专家学者代表先后作了发言。

  “习同志对历史科学始终特别重视,作了许多重要而精辟的论述。”金冲及谈到,习同志的论述,内容极为丰富。读习同志的讲话和文章,既觉得亲切和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总是感到充满着深刻的历史感,具有远瞩的广阔的战略思维。“他经常引导人们回顾中国的古代历史。”金冲及说,在中国领导下,了三座大山的,建立了新中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习同志以深刻的历史眼光,把新中国诞生看作中国近代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之一。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梦到找不到回家的路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础。没有这个历史性的根本变化,就谈不上新中国以后的种种变化。

  “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是为了人类社会及其各个领域如经济、 、法律、教等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以便以此作为向导,去指导人们的实践。而这就有赖于进行历史研究。”沙健孙谈到,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有历史观点,并有效利用历史研究的积极;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重要条件。习同志高度重视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他指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沙健孙表示,“我们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深入进行中外历史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以期帮助人们增进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并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道的社会主义选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与发展创新,本来就根植于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历史文化沃土之中,具有深厚的根基。”李捷指出,习总关于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主义道的重要论述,从大历史观出发,深刻了中华文化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复兴发展趋势与选择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关系的认识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第一,从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出发,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根和魂”“第二,从中国近代以来探索奋斗发展的历史逻辑出发,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第三,从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出发,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李捷说。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她的昨天开始。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把古与今贯通起来,才能真正弄清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满怀信心地去把握今天,开创明天。”马敏结合习总的重要论述,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和普通国民历史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要进一步明确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主义;要加强对历史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马敏强调,“在加强历史学术研究的同时,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历史知识渠道和方式的研究,才能真正将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落在实处,最大程度地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

  夏春涛谈到,习总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就如何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如何以史为鉴,更好地把握当下、未来,作了深刻阐述,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精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们在新时代开展历史研究、繁荣发展历史科学提供了基本遵循。他提出了三点体会:一是要在全社会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史学工作者要自觉抵御历史主义错误,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二是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我们理当继承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家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深入学习和领会习总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作为青年史学研究者,吕厚量谈到,中国领导和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与优良传统,是善于从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以史资政,让人类历史所提供的宝贵智慧,服务于中国人民认识与世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他指出,在对相关史学遗产的甄别、继承与性研究中,同样拥有悠久史学传统的中国史学工作者理应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向国际学术界提出中国学者的独到见解。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