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年号为中国古代首创,源于周朝的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执政的时代,但其后的周天王们没有延续这一制度。直到西汉的武帝刘彻即位,中国开始启用年号制度。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在其后长达二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王朝一直延用年号制度,直用至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任袁世凯的年号洪宪,即洪宪。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至西汉武帝即位,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形成制度,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皇朝方式,并创立了以奉正朔的方式,推广给藩属于中国中央王朝的周边臣属国及附属国,以明确中华帝国作为主国与臣属国关系的高明手法。公元十世纪后,开始被古代东南亚的君主国家纷纷效仿,如日本、越南、琉球、朝鲜半岛。如朝鲜使用中国明朝“崇祯”年号长达265年。
此后,在中国历朝中每次新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也有当年未改元而次年改元的。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继位,改年号为景炎。同一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武则天在位二十一年,前后改元达十八次。
新的国君继位时一般需要重新使用新年号,但前一代逝世的那一年不可改元,在第二年的时候才可以改元。一个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
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一个在位时,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的年号也可以有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也有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乾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明朝以后采用一世一元制,扣除者(如明英),大致上都是一个只用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例如嘉靖、崇祯、康熙等。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藩属国,通常会延用天朝年号,如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是一种对天朝的表现。以古代朝鲜为例,明朝亡之后,除与清朝文书往来,内部文书俱用明朝年号,改用中国干支或国王在位,至于民间仍有采用崇祯年号者,甚有直到崇祯三百余年者,与郑氏一直采用明朝永历年号,极为相似。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使用另一个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少数民族,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有少数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国”,武则天的“”,西夏景的“天授礼法延祚”。中国历史上的年号,据统计数目在数百以上。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
有些年号是根据两个前代年号合并而成,如贞元取自贞观开元,隆兴取自建隆绍兴,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绍熙取自绍兴淳熙,庆元取法庆历元祐、开禧取自开宝天禧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