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未解之谜 > 正文

关于 超自然现象和意识状态改变的新洞见

类别:未解之谜 日期:2017-6-12 21:32:50 人气: 来源:

  利维坦按:本篇为利维坦用户的作品。如果你也是一个对于、意识颇感兴趣的人,不妨仔细阅读一下本篇文章。

  按现代心理学的定义,意识状态改变(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简称ASC)是指因冥想、致幻药物、和生理病变等因素导致的明显不同于正常时意识状态的其它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改变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且引人入胜、但又极为的领域。

  以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曾一度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于科学研究之外。直到上世纪60年代,对意识状态改变的研究才得以复苏。主流心理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范式:一是科学实验范式,从神经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意识状态改变的生理机制;二是理论研究范式,用现象学的方法对不同的意识状态进行分类和描述,进而从整体上各种意识状态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但由于对主观意识领域进行研究的困难性,再加上对致幻药物的担忧等因素,主流的研究仍持相当保守和谨慎的态度,以致研究进展缓慢,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与主流心理学的研究状况不同,非主流心理学长期以来一直用一个所谓的“大脑过滤模型”来解释意识状态的改变。

  麦司卡林,“1950年代,因阿道司·赫胥黎的著作《知觉之门》而为人所熟知,在接踵而至的‘物时代’中成为广泛使用的毒品。”(来源:Wiki)

  “大脑过滤模型”是经由赫胥黎的“众妙之门”一书得以普及并流行起来的;它源自法国著名哲学家伯格森的创新思想、尤其反映在其“物质和记忆”一书中,后又经过C.D.布罗德的发展和完善。但赫胥黎在他们的基础上走得太远,一下就从对记忆和外部信息的过滤直接了对意识的过滤,即他提出的“的(Mind at Large)”。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梅耶(Frederic Meyer)和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就提出过类似的过滤理论:他们认为,存在于大脑的意识,大脑的功能主要是过滤庞大的意识(包括、超自然现象、神秘体验等);这通常被称之为“扩展的意识”,跟赫胥黎的“的”是同一个意思。后来的者们(无论是Robert G. Jahn还是Edward F. Kelly等)也都未超出这一范畴。虽然这一“大脑过滤模型”貌似能通过过滤功能的变化简捷、全面地解释很多意识状态的改变现象,但它一直被主流心理学界所:一方面是因为它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化,等于把问题本身当成了黑匣子,使得它很难被证伪;另一方面是它违反了主流科学界的唯物主义信条,了二元论或主义。

  综上所述,可见现代心理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较为的阶段,对意识状态改变的本质远未达成共识。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以对冥想、致幻药物、和生理病变等各种意识状态改变方式的经验描述为资料的基础之上。首先通过对资料的初步梳理,总结出意识状态改变中会出现的四种基本现象,然后依次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最先,从状态下、外部客观刺激和内部虚假刺激可同时作用于知觉层这一新的维度,通过对二者相对强弱关系变化的剖析,不同状态的特征,并对出体体验和ESP(超感官知觉)等超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读;其次,通过建立一个新的过滤来解释觉知的更现象,并发掘其潜在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上述资料中进一步梳理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从而意识状态改变的本质:的消失带来三种机制,分别是觉知的更、的产生和禅定的发生;三者间的关系也随之被得以。最后,本文还进一步了佛教深观的本质和止观之谜。

  通过对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和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等关于服用LSD体验的描述、阿姜布拉姆和阿姜摩诃布瓦等关于禅修体验的描述、Martin T. Orne和Kirsch & Lynn等关于的研究文献和Jill Taylor等生理病变案例的初步梳理,我们发现了两个主要规律:

  一是意识状态的改变,无论是由冥想、致幻药物、还是生理病变等方式所导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首先是的消失。也就是说,的消失是导识状态改变的直接原因,而其它因素都只是引发消失的不同方式。

  二是无论哪种方式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都可能会出现四种基本现象:、超自然现象、觉知的更和神秘体验。

  为了便于对意识状态改变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先按经验描述把分为“初级状态”和“深度状态”两类:前者产生于逐渐消失的过程中,表现为能够分辨真幻,视以变化的光、色彩和几何图案/形状为主,跟所谓的简单视(SVH)类似;后者产生于完全消失的临界点及之后,表现为已无法分辨真幻,视以逼真的事物和完整的场景为主,跟所谓的复杂视(CVH)类似。

  而所谓的超自然现象包括出体体验、超感官知觉(ESP)、联觉(Synesthesia)等,一般出现在“深度状态”中。觉知的更通常表现为听觉、观察力、触觉的更灵敏等,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所谓的神秘体验,通常发生在禅定状态中。

  按照现代心理学对的定义,就是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句话说,就是人内部产生的对知觉层的虚假刺激。按照这一定义,我们知道要产生知觉体验就有两种方式:一是外部客观刺激经过感觉层进入而作用于知觉层;二是内部产生的虚假刺激直接作用于知觉层。对于知觉层来说,二者的效果是一样的。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在通常所说的状态下,外部客观刺激和内部虚假刺激其实是同时作用于知觉层,这会引发什么样的效应呢?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通过深入分析二者对知觉层作用的相对强弱关系的变化,可以不同状态的特征,并对所谓的超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读。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的强弱并不是指某项刺激的强弱程度(比如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是指整体虚幻场景的完整性、统一性和逼线、内部虚假刺激远小于外部客观刺激时

  当内部虚假刺激远小于外部客观刺激时,人其实就是处于前面所说的“初级状态”中。人首先会觉察到与当时的外部客观场景设置不相符的来自内部的虚假刺激;然后由于内部虚假刺激远弱于外部客观刺激,他能分辨真幻,因此他会把觉察到的不相符的刺激判断为。

  二者混淆在一起,知觉层会同时产生两种不一致的体验,从而导致的矛盾和,也让人纠结于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这是一种不同于平时正常状况的奇特体验,但在“深度状态”下却会经常发生。它属于”深度状态”的第一阶段,我们将其称作“矛盾状态”。从“初级状态”转到“矛盾状态”主要是因为内部虚假刺激变强了,形成了逼真的场景。这一状态可以解释好些超自然现象的产生机制。比如说出体体验,就是因为一方面内部虚假刺激让你以为你到了另一个地方,但另一方面你的客观触觉和视觉等又还在发挥作用、告诉你你的身体还停留在某个地方;这种矛盾感和感正是让人产魂跑出体外的感觉的根本原因。又比如联觉现象,所谓看到声音、听到图像等,其实正是因为内外两种刺激同时作用于知觉层,使得两套五感出现了错配:比如在听觉上外强内弱,而在视觉上外弱内强,人会自发地把客观的听觉和虚假的视觉配对在一起从而引发上述现象。

  这会引发一些更为奇妙的效应。当内部虚假刺激远强于外部客观刺激时,会形成各种较为完整、统一和逼真的虚幻场景设置;人完全处于幻境中,外部客观世界被暂时忽略。它属于“深度状态”的第二阶段,我们将其称作“完全状态”。由于视觉占人类所接受信息量的70%以上,如果闭上眼睛,外部的客观刺激就会大大削弱;因此,从“矛盾状态”转到“完全状态”,更主要是因为闭眼造成的外部刺激减弱、从而使得内部虚假刺激相对变强。

  由于人完全处于幻境中,把内部的虚假刺激全都当作真实的,而且也没有真幻的概念,因此他会把这些不相符的、“无释”的外部客观刺激错误地当作超自然的现象或超越感官的知觉。这与前面所描述的“初级状态”恰恰相反,一个是外强内弱、一个是外弱内强,只是变成了超感官知觉;此可谓名副其实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显然,从另外一个虚幻的世界来反观本来真实的客观世界确实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睡觉时的做梦状态通常不被当作状态。但按的定义“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我们认为做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状态。不同于普通状态的产生是由于的消失,做梦时的产生是因为感觉。人在睡觉时,五入处的感觉层关闭,导致对知觉层的外部刺激几乎为零、远低于“感觉实验”中的外部刺激(尤其是触觉),从而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虚幻场景的产生。也正因为做梦时感觉层是关闭的,因此知觉层受到的就只有内部产生的虚假刺激。

  在通常所说的状态中,外部客观刺激和内部虚假刺激可同时作用于知觉层;二者相对强弱关系的变化将导致三种不同的状态:“初级状态”、“矛盾状态”和“完全状态”,后两者同属“深度状态”。

  所谓的超自然现象一般出现在“深度状态”中,而我们的分析表明在意识状态的改变中,并不存在真正的超自然现象,它们只是伴随而产生的错觉而已。但很多经历者却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这是因为从“深度状态”中过来和从做梦状态中醒来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做梦时感觉层是关闭的,知觉层受到的全是内部产生的虚假刺激;这使得虽然人在做梦的过程中无法分辨真幻,但在醒来后却能清楚地判断刚才是在做梦(处于状态)。而人处在“矛盾状态”时,内外两种刺激同时作用于知觉层,且强度相差不大;因此人在之后,仍然无法明确判断在过程中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是产生的。而人处在“完全状态”时,所谓的超感官知觉是“真实”发生了的,不同于纯粹是在梦中“”发生了超感官知觉;因此人在之后,会误以为超自然现象是真实发生过。

  在意识状态的改变中,人会表现出觉知的更,比如超敏锐的视觉观察力(对同一个东西你会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特征和细节)、超灵敏的听觉分辨能力、超强的记忆力(包括回忆起婴儿时期的记忆)等等。不过跟和神秘体验相比,觉知的更往往被大家所忽视;但其实觉知的更在意识状态的改变中应该占有重要的。这一节,我们尝试建立一个新的过滤来解释觉知的更现象。

  面对众多的研究文献,我们认为,伯格森关于记忆和知觉的最初理论,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能够记得所有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也能够知觉到正在中到处发生的每件事情。脑部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不要让我们被这么大量的大多为无用与无关的知识所压倒与,而其方法是:我们在任何时刻会知觉到或记住的大部分事物,只留下可能有实际用途的很小、很特别的部分。”(C.D.布罗德)。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进行延伸和扩展:出于生物学上的的目的,不仅信息和内部记忆不是越多越好,而且对内部的各种感受、思考、本能/直觉等过程的觉知也不是越细致越好,一切都得有个度。在非正常状态下,由于大脑过滤功能的减弱,除去知觉层会变得更之外,也将导致对内觉知的更,就像是看电影的慢镜头。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新的过滤。

  新的过滤暗示大脑在各方面都具备更大的潜能,不过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并不表现出来;可见,出于生物学上的的目的,极致并不是最佳的策略,适中、和谐反而更好。但在特定状况下,它们会因觉知的更而表现出各种超乎寻常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很多天才其实只是对知觉层的控制出现问题的非正而已。而且这还意味着,跟人们通常的认识不同,人的超常能力其实跟潜意识无关,而是跟意识层面变得更的觉知相关。

  关于禅定的发生机制,尚无从了解。但按众多经历者的经验描述,在禅定状态中,由于已完全消失,所以思维活动无法进行;同时,知觉层是关闭的,并启动一种全新的模式,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平时通过五入处界的模式;人会产生跟融为一体的感觉、并感觉到日常的一切都消失了、甚至连自己都消失了等神秘体验。此时,意识和潜意识均已消失;我们称之为一种超意识、超知觉的状态。

  的消失带来三种机制,分别是觉知的更、的产生和禅定的发生。觉知的更属于意识层面,的产生属于潜意识层面,禅定的发生属于超意识层面;前两种机制都跟知觉层密切相关,而禅定的发生则是一种超知觉的机制。

  在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的逐渐消失的过程中,人必然会同时发生两种机制:一是我们在新的中所指出的大脑过滤功能减弱,导致觉知变得更;二是的产生。

  当年蒂莫西·利里等曾将“书”改写成一本服用LSD等的指南“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其实,“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和“书”这两本书通篇讲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在完全消失的临界点及之后,如何摆脱“深度状态”,从而进入禅定状态。这导致之后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基本都是以禅定状态为主、到禅定状态为止;但其实对禅定状态之后恢复过程的研究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

  通过对阿姜布拉姆、阿姜摩诃布瓦等关于禅定出定后经验的描述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虽然原因尚不明确,但在出定后禅定可以暂时的产生,从而使得对内和对外觉知的更在禅定后的恢复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出来且不受干扰。

  再进一步,我们会发现佛教中所说的深观或内观,其实就是我们在新的中所强调的因大脑过滤功能减弱而导致的对内觉知的更。当对内的觉知变得很时,人会觉知到每一个感受、每一个念头和每一个本能/直觉等的生起和消失,而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在正常情况下所觉知不到的。打个比方,人在通常情况下对内的觉知就相当于是在正常地看电影,而觉知变得更就相当于是看电影的慢动作放映。因此,对内觉知的更对佛教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按佛教的教法,正是通过深观五蕴,从而最终获得。

  换句话说,深观的本质(或所谓念力的增强)其实就是因大脑的过滤功能减弱而导致的对五蕴的觉知变得更,而不是观察得更专注。其实觉知的更,早在禅定发生前逐渐消失的过程中就已经存在了;但同时产生的会干扰觉知的更。所以只能在禅定后恢复的过程中,因禅定暂时了的产生,深观才变得可行。此所谓先止后观、由定生慧。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修到最高无色定后,再苦修六年,仍无果;最终的来自于禅定之后的深观,真正的创见也正是在禅定之后进行深观。

  推荐:

  

关键词:超自然现象:4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