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介绍两位学者的新作,分别是李零的《我们的中国》和赵汀阳的《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巧的是,两位学者关注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对“中国”的思考。
近年来李零所做的学术工作,集中于研究中国各地的地上遗迹、地下文物,新的问题来自最新的考古发现或是对文献的全新解读。在一系列具体研究的背后,是他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他将多年来的论著、学术随笔、考察笔记结集成书,就是《我们的中国》。
哲学家赵汀阳试图建构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文本”的研究方式去理解“中国”。《惠此中国》一书中,赵汀阳提出“旋涡模式”,将从商周到清末这几千年的生长方式解释为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这个旋涡的向心运动不断把中原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卷入到一起而成为一体。作者了大量历史材料和考古学的最新研究,重点分析了旋涡形成的原因,认为旋涡的核心吸引力来自中国的世界。那么,中国的世界何以有巨大的吸引力?这就是他要解释的问题。
在写作《我们的中国》之前,李零用了近八年的时间,撰写了另一部大书《我们的经典》。他站在出土文献研究的前沿,为普者重新《论语》《》《孙子兵法》和《周易》这四部名著。他说,这是现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智慧的书”,也“比其他古书更能代表中国文化,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
他写这套书,意在整理、普及优秀的传统典籍,反对泥古、崇古,他的译注和解读没有浓重的学究气。据了解,《我们的经典》套装和单行本迄今销售超过了5万部,尤其以《周易》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影响最大。
《我们的经典》和《我们的中国》,有内在的关联。前者通过四部书,解说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后者则是从书斋了名山大川,面对一个更广阔、更现实的大地上的中国。
《我们的中国》分为四册,各有的书名。第一册“茫茫禹迹”,讲述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禹迹”是古人对中国的最初表达,这一册总论中国地理的全貌。第二册“周行天下”,跟随古代“三大旅行家”的足迹寻访古今变迁。这三大旅行家是李零所封,指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孔子周游列国是“宦游”的代表,秦始皇、汉武帝的出行是“巡狩”的代表。第三册“大地文章”,既有山川考察记,也有“家乡考古学”。中国人最重视“老家”,书中以晋东南为例做寻根问祖的研究,可以看出从纸上到地上的考察功夫。第四册“思想地图”侧重于思想史。“大一统”是古代的世界概念,中国叫“天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旋涡,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了“大一统”。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从宏观方面着眼,就要思考“大一统”的问题。
李零说,中国作为文明旋涡,既有“中”对周边的吸引,也有周边对“中”的征服,随着周边不断地加入,与“中”融为一体——“中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李零认为,“中国”概念的形成,关键是“两次大一统”,第一次是西周封建,终结了三代,夏商周三分归一统;第二次是春秋战国纷争之后的秦汉大一统。
《我们的中国》书中宏观的思考,基于大量具体的研究。占全书篇幅最大的,是李零去各地考察的笔记,或结合笔记所写的文章,像汾阴后土祠、雍州、谢霆锋背后的故事滹沱河、中国的山川祭祀等。他曾应山东之邀,重走孔子走过的地方,行程6000公里,寻访了24个县市,回来后写成6万余字的《大地上的〈论语〉》。他还曾多次深入考察晋东南的上党地区,特别在老家武乡县一带,察看当地的文物、碑刻、古建,写了《上党,我的天堂》《上党从来天下脊》等六篇文章。他抓紧开会和外出的机会,有目的地看了许多的地方,像太行八陉(太行山的八个咽喉要道)、齐鲁的八主祠、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等等。他走了很多,回来就写成笔记和文章,还要读更多的书。一边读书、一边走,《我们的中国》大致是这样写成的。
李零在专门研究和杂文随笔上都有一些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书,在他的杂文中,能看到学者的严谨和深厚的积累,而在他的学术写作中,也往往可见活泼灵动的文风,以及犀利警策的论断。《我们的中国》这套书篇幅较大,写作时间长,写作的形式更为,学术与非学术的界限不是那么清楚,他的写作是为问题服务的。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