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孔融让梨我不让”引发德育之辩

类别:历史故事 日期:2019-4-23 4:51:40 人气: 来源:

  12生肖排序“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面对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阅读题,上海某小学一年级一名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在试卷上打了个大叉。日前,这一事件经微博后引起热议。

  小学生回答“我不让”其实来自于真实的想法,也是诚实的表征。尽管中国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但是当诚实美德,到底谁应该让步呢?热议实际上是在教育小学生诚实的道上迈出的步伐。从的反应可以看出,人们关注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隐藏在中国教育背后的隐患。

  “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成错误,是一道生动的时代德育考题。其带来的心理乱象,足以证明,价值溃散给不同人群都带来了巨大迷茫。古代的小孔融愿意让梨,那当然是好事。可是,现代小朋友觉得自己做不到孔融的“大气”,也完全是内心真实表达,没有什么错。如此真实的童心,值得,而不是。问题是,我们太习惯于用传统的框架,来现代人而又真实的心灵。而家长在应试教育功利性面前,又无法成为培养孩子与人格的支撑力。

  尽管对“我不让”的回答不应该判错,尽管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人都是“模范”,但不容否认的是,“孔融让梨”折射出谦让和礼貌,值得传承、与学习。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个德品质的内在要求。

  对于那些“不让梨”的学生,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育观点,杜绝把价值标尺绝对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势。更重要的是,必须超越学生回答的对错之争,一边褒孩子的诚实品质,一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逐渐懂得基本的观念,学会谦让和礼貌。

  历来就只宜自律不宜他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可以认同“孔融让梨”是一种有的谦让行为。假如他们自己遇到了“有两个梨摆在你面前”的情况,他们受到选择小梨也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但不意味着因此那个小学生就必须学孔融让梨。把水平高低与对错挂钩,常常会惹出一些的后果来。

  “不让梨”的学生自己没错,学生家长很无奈,围观者议论纷纷。大多数评论者都将矛头指向了教育,更有甚者将其上升到了“小题考出时代尴尬”、“反映社会价值溃散”的层面。

  在我看来,问题既复杂又简单。复杂在于,所有围观者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评析,也都有理由各执一词。简单在于,这是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对它的判断,有一个确定的依据,那就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

  按照语文课标中一至二年级的阶段阅读目标,教师应当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换句话说,对于让梨不让梨之类的问题,一二年级小学生只用回答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回答本身即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同时,没有真实的表达,学生又何来阅读乐趣和交流可言呢?

  弄清楚了课程标准的界定,语文教师与学生孰是孰非一目了然。看来,即使矛头指向教育,也要看看究竟是其中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就本事件而言,问题显然出在教师身上。当然,也许这位教师有自己的出发点,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及德育的渗透。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将语文课程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目标混淆,越俎代庖,直接对学生进行,导致语文课越过了应有的界限。这样,非但不是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反而让学生对教育的本真产生疑惑,很容易问题的。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观念,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面对学生不愿让梨的表示,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也许会用更迂回也更婉转的办法,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分享比独享更快乐。

  身为教育者,有必要超越对错之争,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成长过程。毕竟,这一过程只能由他们自己完成,急不来。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bijoux pas cher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