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是上海一小学的语文阅读题,阅读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学生在试卷上写下“我不会让梨”的答案后,得到老师一个红叉。孩子的父亲把试卷发到微博上,引起热议。就目前的投票数看,大多数网友认为孩子没错,因为孩子说的是真话,让不让梨是个人的选择。教育不能教孩子说假话,也不能强制学生让梨。
孩子说真话,这当然没错。但我始终不解,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就意味着“不让梨”有理了吗?说孩子没错,但不能说“不让梨就是对的”,甚至是值得提倡的。我们为孩子,应该是他的诚实,而不是利己。
是什么?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从“让梨”到“让利”,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是个人做出的,但绝对不是个人的事情。与法律一样,对于社会秩序来说也是必需的。试想,如果人人都听凭“利己”的本能做事,社会将是怎样的状态?没有的润滑剂,社会健康运转是不可能的。
孔融让梨让出的是谦让大度的美德,提倡这样的美德并没错。有人说,一味地谦让不利于公平竞争;也有人说,“孔融让梨”是封建伦理,甚至把“让梨”的行为和等级秩序联系起来。其实,读了这篇小学课文的原文就会知道,编写教a型血人的性格材者对“孔融让梨”的典故有所改动。课文添加了这样一个细节:孔融说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父亲又问为什么要让弟弟,孔融说弟弟年纪比自己小,应该让着弟弟。在课文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教育孩子谦让、大度,懂得为他人着想。这样的美德,难道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需要的吗?
老师这个红红的叉或许是太了,我们不能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要求那么高。但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吗?法律人们的底线,则是引导人们向上。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人们所强调的“天性”、“本性”、“本能”太多,“孔融让梨”这种淳朴的为人之道、传统的谦让美德,反而让我更怀念。教育的功能在于“往上拉”,而对利己的过分强调却是将人“往下拽”。
每个人可以持不同的价值观念,教育也不可依靠考试的方式,但这和提倡谦让大度的美德不是一回事。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教育的方式有问题,但不能据此便理直气壮地说:孔融让梨我不让,没错!
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汉中宁强县境内的蟠家山,一接纳百川,滔滔东流,带秦巴,襟汉中,割峡谷而奔郧襄,开荆楚而吐云梦,出汉口扑入长江,曲折回环三千里,流波普惠秦、陇、蜀、豫、鄂五省,图为汉江中游襄阳段。
17日上午,东湖的龙舟划起来了,端午节也就随之而来了。长期在宜昌生活,看着东湖的龙舟,怎么看怎么感觉太过于温柔,找不出三峡秭归龙舟的豪气与激烈,软绵绵的鼓点中感觉他们划的是游船。“三闾啊大夫哟,嘿哟呵呵……”思想那一刻飘到了秭归,喜欢那中的龙舟。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