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毕月:中国城市馆呈现了的百年历史故事

类别:历史故事 日期:2018-10-30 14:35:22 人气: 来源:

  猫石对话

  ]威尼斯中国城市馆不只是策展人的思考,我们寻找有关的历史故事,试图呈献给双年展的观众和专家,希望我们呈现的内容是他们没想到的。

  2014年6月6日,由意大利威尼斯市、市西城区人民、国际设计周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平行展暨中国城市馆首展“穿越中国-从出发”于当地时间6月6日在威尼斯老海军造船厂展区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威尼斯、市的代表、赞助机构代表以及多个国家的建筑、艺术、代表出席了当天的系列活动。中国城市馆是国际设计周应威尼斯市、2015威尼斯世博会的邀请而发起的第一个以城市规划、建筑为主题的中国城市展示平台,也是继2005威尼斯双年展设立中国国家馆之后,中国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的另一个重要举措。

  国际设计周创意总监毕月认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城市馆不只是策展人的思考,还是百年历史故事的呈现。而在对老城区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缺少公共交流的平台。

  毕月:这是我首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前几年我虽然多次参加艺术展,但这次尤其不同。一方面,观众有差别,双年展与城市展中的许多链接、关系也有差别。另一方面,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艺术总监是库哈斯(荷兰著名建筑师Rem Koolhaas),他在城市规划和国际建筑发展状态方面都有着独特性的考虑,这届双年展肯定和前几届有所不同。所以一开始我们就决定了要参加这个双年展。

  相较于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有两百多家中国企业参加的外围展,这届建筑双年展的外围展只有的项目,可以说机会非常难得。我们策划的城市馆展览“穿越中国从出发”,联系到了不同领域的人,从建筑师到知识,再到其他有关城市发展状态的人,把他们的声音都放进去了。

  我们是和一个意大利的建筑工作室Dontstop合作的,这次合作很有趣。米凯勒(意大利设计师Michele Brunello,Dontstop architettura的合伙人)比较了解中国,来过中国好几次。他和他的工作室研究的是近一百年的发展,我则是帮他把具体的地点和城市的历史、故事连接起来。这里面不只是策展人个人的思考,而是汇聚了不同专家的想法。所以说我的工作就是一个编辑的工作。我和米凯勒合作寻找有关的历史故事,或是现在的情况,试图呈献给双年展的观众和专家,希望我们呈现的内容是他们没想到的。

  腾讯文化:你和米凯勒把这些有老特色的地标性建筑和居民生活引到了威尼斯,作为人,你怎么看的百年变迁,它的建筑故事将如何继续?

  毕月:这不是一个东差别的问题,而是出于一种对历史的认知。东文化的对立,是出于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但不一定是事实。

  双年展主要是国家馆的展览,代表的是国家。但我们不是代表的。我们选择了一个很具体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我们住在的这许多人多年合作的。有时候你说中国,说,说上海或者其他的城市,都是一样的。我们这个展览着重分析了多方面的历史经济因素,并研究它们是如何与的历史融合在一起的。所以说这个故事并不是从东方和视角差异的角度来介绍的。

  毕月:一个美国的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说是的现代化”,他把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叫做“另一种现代化进程”。他的意思是说“现代”这个词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现代化”的概念也不是只有有。对于展览的主题,策展人具体地分析了近一百年的历史,融合了历史因素,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它还属于现代化的过程。所以这个展览不是提供解决方案,而是提供工具,让观众自己可以去研究,去解决一些矛盾。

  毕月:这个展览呈现的知识我们计划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这个故事是比较清楚的。我去年邀请了法国的设计师马塔利卡拉塞(Matali Crasset),他最初是做产品设计的,但是最近他把自己的创造力放在了社会中,不管是设计一个大学里的餐厅,还是设计海边的一个图书馆,他的设计都是的。

  当然,设计的使用和设计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个人的问题,但是我们国际设计周要能够接纳所有的设计,这些设计不一定只有一个方向。所以设计的功能性是能放到很多不同的方面的,制造业,抑或是社会方面都会有。我觉得大栅栏特别能代表这种多元化。

  腾讯文化:展览场馆有限,而想要展示的东西很多,现在也有很多新鲜的血液参与这一类的项目,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些作品?他们的特点在哪儿?

  毕月:我觉得所有参加展览的设计师或者团队,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或者是对中国和自己的身份有一个独特的视角。他们不只是为了展览,或者是为了一个具体的活动去做的这些作品,他们的工作不是这个作品本身,而是多年研究的一个结果。所以他们的作品包含了很多对自己工作的认知。

  我选择的这些,不管年龄如何,也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对这个主题都十分了解。比如Instant-Hutong的那两个人,他们两个都是意大利人,在大概快10年了,在意大利上大学的时候就做了很多胡同和老城市的研究。这些设计师,他们对中国的问题有很强烈的研究,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所以这个也是他们的共同点。

  毕月:有很多国家馆我觉得他们对策展人主题的议论特别有意思。他们找的国家馆的策展人和他们协调这个主题,他们会说“我的研究有这样一个主题,从你们的角度来看,你们怎么了解这个概念?”有几个国家馆是真的在寻找一种他们历史里面的一些和策展人特别想强调的非历史的,或者是有人类历史的一些故事。这是一种的行为。

  中国国家馆最成功的就是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建筑师,包括他们的工作室,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你看到的不是四个人的作品,而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创意。

  腾讯文化:从2005年开始,中国已经参加了三次威尼斯双年展,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声音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艺术类的舞台上?

  毕月:对,明年的米兰世博会我们也有合作。这其实是中国对世界新的文化的触控。上一代最具有中国代表性的是当代艺术加入全球市场,加入国际的元素。我觉得现在包括设计、建筑在内,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他们参加世界艺术类的活动,也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新的发展。

  毕月:在文化产业中肯定会遇到这个问题:文化是由谁来引领的?在国内还没有正式开始交流“支持文化项目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里面也存在这很大的冲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内的各种文化机构或机构的负责人对自己的身份还没有真正了解。

  毕月:这里面最难的就是和居民的交流,其实这不只是大栅栏的问题,世界各个地方的老城市和民居,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建筑和城市的,与城市里面居住的人,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把二者分开。如何重新人与的关系是最难的。

  现在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为什么讨论或者是老城市。第二个是你能做什么。我们做了这个展览,6个月的时间里很多人可以去看。但是不管展览大还是小,成不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国内观众,文化、等机构和专家这三方面的交流还不够,没有一个公共交流平台。国际设计周可以给这些不同的人提供对话的平台,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豪杰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