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位,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颛顼的裔孙皋陶,是尧的理官。皋陶的在舜、夏、商三代,都担任理官,于是便以官为氏,改姓理。
商末时,商纣王无道,理征因、敢于直言,被商纣王。理征死后,他的妻子带着儿子理利贞逃亡,靠吃李树的果实保全性命。理与李同音,理利贞便改姓李。
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史记·》引《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为李姓得姓始祖。
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如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
唐朝时,有徐氏、安氏、鲜于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朱邪氏等,因为立功,而被国姓李氏。
春秋战国时李氏即已迁入今山西、四川、、陕西境内,并开创了陇西房和赵郡房,形成李姓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已发展至今一带,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
唐代,李姓人口有三次迁徙。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为避难迁往南方。第三次是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境,一支在赵郡,即今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