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23日,当年耗资2000余万元建设的邮政枢纽落成。
邮政枢纽是我国国内、国际邮件转送总枢纽,也是国内目前最大的邮政转运中心,整个工程由北楼、中楼、西楼、南楼及附属工程组成。南楼为邮件转运大楼,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面向火车站。
邮电部于1996年3月20日发行《中国邮政开办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其中第4枚邮票图案为“邮政枢纽”。
建设背景
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邮政业务迅速发展。而首都邮政在全国邮政通信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它所担负的任务、它的服务对象、它的业务发展规律都有自己的特点。1985年,市邮政局邮件处理量达到74.6亿件,比建国初期增长70多倍,其中发出报刊41亿余份,约占全国刊总量的百分之十八。邮政职工也从一千多人增加到了一万五千多人。而邮政的生产用房的面积只增加1倍多。
为了适应首都邮政事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建设邮政通信枢纽中心,其建设共耗资2000余万元。邮政枢纽位于站西北侧,是一栋占地4公顷的大楼群,设计年处理邮件能力达110亿件,拥有1300台(套)世界一流或国内领先的分拣设备。
邮政枢纽
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邮政通信发展很快,实物的处理和传递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场地。50年代到60年代,邮政部门主要是充分利用旧有的生产场地,同时适当扩建生产用房。如邮政局在1955年建造了12000平方米的天桥邮局,主要用于包裹、印刷品和大邮件的处理;以后又在南河沿、垂杨柳等处建了一些报刊处理场地。
1959年,火车站建成后,又在火车站站场南侧的城墙根建了较为简陋的砖木结构的火车邮件转运处。这一时期,全国各地解决邮政通信生产场地不足的矛盾的办法也基本如此:充分利旧,适当扩建。这是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还不可能有更多的投资建设具有规模的邮政生产场地。
初具规模的邮政生产建筑的建设始于70年代初。1973年建成投产了火车站邮政转运楼。
网友评论 ()条 查看